刘家套的“八路店”
文章字数:1,272


邹长中心县委成立纪念馆(资料图)
  在山清水秀的邹长大地上,在杏花河与胜利河交汇之处,坐落着一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庄——刘家套村。战争年代,村里有个著名的“八路店”。
  “八路店”的主人是一对小夫妻,丈夫叫孙向辉,妻子叫赵新民。孙向辉积极参加抗日游击小组,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家也逐渐成了抗日活动的聚集地。由于刘家套村是清河、胶东、冀鲁边等根据地和鲁南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干部很多,他们亲切地称孙向辉家为“八路店”。
  1940年秋天,邹长抗日根据地的清西二团为了建立秘密可靠的情报机构,便派敌工股长朱增干,到刘套村找孙向辉,决定在孙向辉家设立情报站,由孙任站长,以商贩身份作掩护。很快,孙向辉就把周村、苑城和焦桥等敌据点敌伪的编制人数、装备情况一一摸清。
  1942年冬天,清西二团需画一张焦桥敌据点的地形图,敌工股长朱增干便到焦桥侦察,不料被日伪军发觉。朱增干急忙转移到刘家套李本阳家里。不料日伪军追踪而来,把李本阳的家包围了。躲无可躲,李本阳不得已把他坠入院中的井里,日伪军搜索无获后就撤了。李本阳、孙向辉、孙玉庚赶忙把朱股长从井里捞上来。这时朱股长已是冻得不能说话了。孙向辉把他扶到家里,先用烧酒给他擦身子,又喂他喝了姜汤,才慢慢恢复过来。
  1943年1月,日军向小清河北“扫荡”,封锁了小清河沿线渡口。这时朱股长有急事要过小清河向团首长汇报,便到刘家套村找孙向辉。孙向辉把朱股长带的文件和手枪塞在小筐里,再装满女人用的东西,让朱股长乔装打扮后,两人就来到了伪军的检查岗。“干什么去?”“走亲戚,亲戚家里有急事,没办法,得赶紧过去。”孙向辉一边说,一边给伪军递上一包烟。接了烟的伪军没有再检查,朱股长就这样顺利过了渡口。
  “八路店”的女主人赵新民和丈夫孙向辉一起,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刘家套建立妇救会时,她被选为会长。部队需要很多军鞋,赵新民领着本村妇女,没白没黑地赶工,把军鞋源源不断地送往部队。1942年6月的一天,军鞋收齐了,还没来得及送出,驻焦桥的日军和伪军突然窜进她的家里,发现那么多鞋,便质问:“这鞋子是不是送给八路军的?”在这危急关头,她从容地回答:“俺家里很穷,孩子多,没有别的收入,只得自己做些鞋子来卖,挣点钱过日子。”日伪军没有看出破绽,便不再问,走了。
  一次,有几个地方干部正在她家里吃饭休息,突然日伪军进村了,他们随身带的文件和手枪来不及藏。赵新民便主动地把这些文件和武器接过来,藏在自己身上,让那几个干部随着群众逃走,然后她跟在后面,日伪军快要追上她时,她装作小便,机灵地把文件和武器藏在庄稼地里,化险为夷。
  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集结重兵进攻渤海解放区。邹平县政府的后勤人员把县府人员的棉衣和许多重要文件,装满一辆马车,准备运往小清河北,不料车子陷入泥坑,不能前进,不得已只能找到家在附近的赵新民。赵新民赶忙帮他们卸下车上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埋在自家牲口棚里。后来完好无缺地交回邹平县府,受到县府的赞扬。
  孙向辉、赵新民夫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地为党为人民作贡献,“八路店”的美名家喻户晓,流传在邹长大地。(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