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妈妈常大娘
文章字数:1,303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常大娘之家

  在常大娘眼里,八路军战士就是自己的孩子。八路军的队伍一到她家,常大娘就主动为他们烧水、做饭,曾一天做过17顿饭。渐渐地,凡是来常大娘家的八路军战士,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德州乐陵人,1891年生于乐陵市三间堂乡刘玉亭村,因家境贫寒,9岁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全家靠种菜卖菜度日。
  1938年秋天,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冀鲁边区,开辟了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从这一年开始,47岁的常大娘便带领全家人积极照顾伤员、掩护八路军战士。常大娘有好几个儿女参加了青救会等抗日爱国组织,她的二儿子常树芬化名丁文魁,小女儿化名丁秀文展开了地下斗争。常树芬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挖壕沟,扒日军的公路铁路。日军白天填,他们夜里挖,三年没睡过一回热坑。
  一天拂晓,腿部受伤的靖远县独立营副营长张子斌刚被送到常大娘家,在东墙外放哨的丁秀文就发出了伪军进村的信号。常大娘不由分说就把张副营长摁到炕上,顺手拉过一条被子,连头带脸把他蒙了个严实。伪军闯进来后,她谎称是自己的孩子发高烧捂汗,骗过了追查。在常大娘的精心照顾下,十多天后张副营长伤愈归队。
  张副营长走后,靖远县八区的组织干事袁宝贵又被送到了常大娘家。袁干事身上长满了疥疮,手烂得拿不住筷子,腿烂得不能走路。常大娘每天给他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夜里,袁干事浑身疼痒难忍,大娘便烧好水,慢慢地给他擦洗。听说用硫黄熏能治疥疮,大娘就找来硫黄,放在盆内燃着熏烟。半个多月后,袁干事疮愈康复。临别前,他含着热泪说:“大娘,您就是我的亲娘!”
  渐渐地,凡是来常大娘家养伤、开会、住宿的八路军干部、战士,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
  1942年,上级决定在常大娘家挖掘地道。为防止被发现,常大娘一家人只能在晚上行动。常大娘带着二儿子和女儿挖地道,老伴儿常大爷在上边倒土,小儿子在村里放哨。为了不引起怀疑,常大娘一家把挖出来的土一部分填了沟,一部分运到村头湾边,再用稀泥封起来,泥成粪堆的样子。地道挖成后,常大娘家成了冀鲁边一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过来开会、养伤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常大娘家和村子里一天住了120多人,常大娘一天做了17顿饭。
  当地有个臭名昭著的汉奸,外号“贾钱儿”,隐约知道常大娘和八路有往来。常大爷是个聋哑人,问不出什么,他们就拿常大娘出气,用枪托打她,把她的头往墙上撞。每次,常大娘都咬紧牙关,从不透露半个字。
  “这些年没在俺家搜出一个同志。”这是常大娘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秋,中共渤海区第一地委奖给常大娘一面锦旗,常大娘的革命事迹也传到了延安,毛主席听说后,称赞她“大爱为国革命母亲”。
  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病重,县领导来看她,问她有什么要求。常大娘郑重地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听了这话,大家很是惊讶,一个为党的革命事业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妈妈,居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不久,组织派人通知她已被批准为正式党员时,躺在病床上的常大娘,让儿女取来一个红布包,里面包着满满的零钱,还有些布票、粮票。老人家用干瘪颤抖的双手递给县上的同志,说:“这是我交的第一次党费……”
  1974年,常大娘去世,享年83岁。
  (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