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慈母”马振华
文章字数:1,048
  在1935年的津南各县,一提起串书馆的“李先生”,贫苦农民和进步师生人人皆知。“李先生”就是中共津南地委书记、八路军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被誉为“边区慈母”的马振华。
  1905年,马振华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后韩沙洲村的一个佃户家庭,父亲双目失明,家境贫寒,12岁才上学。21岁时,马振华在本村办起了农民学校,专门招收穷人家的孩子。2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白天办学教书,晚上开设拳房,练习武艺,组织乡亲同地主展开斗争,抗缴粮租,反税抗税,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爱戴。在韩家集上,他曾打得硝磺局的税警抱头鼠窜;在县城,他曾组织 200多名初小教员组成“教员联合会”游行示威。
  自1934年起,马振华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他有时扮作串书馆的“李先生”,有时扮作挑担的货郎,有时扮作打短工的农民,走街串巷,先后组织起读书会、互助会、老人会、儿童团等,并在农村、学校建立起一个个党支部。七七事变后,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率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9月的一天,马振华在宁津县东部的一个村庄开展工作、征集军粮。时近正午,他的妻子为了填饱肚子带着年仅7岁的女儿讨饭也来到这个村子。一家人意外相逢,喜出望外,她们已经饿了一上午了,原想着能在这里吃一顿饱饭。可马振华只是抱起女儿亲了亲,摸着女儿的头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过了饭时儿,就要不到了。”妻子含着泪拉着女儿默默转身离开,走出不远,女儿突然回过头喊道:“爹,我要着好吃的,给您留着……”
  在一次掩护撤退的战斗中,16岁的小司号员被炮弹炸伤小腿,马振华背起他一口气跑了十几里路,终于跑进密林里才把敌人甩开。司号员伤口流血不止,时值严冬,寒风刺骨,马振华把外套脱下来披在伤员身上,而他却披着单衣、咬着牙关,冻得瑟瑟发抖。第二天敌人撤走,马振华背着司号员辗转找到部队。当战士们围过来,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地上,额头滚烫。原来,他背着伤员足足跑了20里,途中一直发着高烧……
  1940年9月12日,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检查工作,因汉奸告密,被日伪军400余人包围,他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与11名干部战士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壮烈牺牲。
  马振华牺牲的噩耗传到家里,几个孩子都哭出了声,当娘的急忙捂上孩子们的嘴,说:“别让你爷爷听见。你爷爷岁数大了,经不住折腾,一会儿咱娘几个到村外枣林里哭个够……”
  马振华的灵柩从宁津沿鬲津河岸运往河北盐山途中,闻讯而来的上万名百姓涌上河堤,长跪不起,用最隆重的礼节为这位“边区慈母”送了最后一程。(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