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祁连
文章字数:1,651


  郑茂霞
  “祁连归来不看山”。
  从鲁北大地一路西行1800多公里,来到祁连山下的祁连县,仿佛闯进了一个奇妙梦幻、如诗如画的世界,望不尽的山峦,走不尽的草原,流不尽的溪水,处处令人惊艳,处处涤荡心弦。
  祁连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海北西北部、祁连山中段,有青海“北大门”之称,翻越茫茫祁连山,便是河西走廊。
  当车穿行在祁连山草原上,我的脑海里浮现着“天高地厚”“广袤无垠”“美不胜收”等词儿,直到言尽词穷,我仍然无法描绘出眼前的一切。从辽阔的草原到耸立的群山,从深邃的峡谷到潺潺的溪流,视野所到之处,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大雨飘然而至,水雾飞腾,让草原宛如仙境。草原恰似一块巨大的翠绿色地毯,铺陈在通往祁连山脉的峡谷、山坡、沟壑间。草场里,牛羊遍布,马儿奔腾,像一个个精灵。时不时,牛群从公路上穿过,浩浩荡荡,裹挟着野性与宁静相融的气息。大山连绵不绝,草甸连绵不绝,生机连绵不绝,舞动着天境祁连的英姿。
  山是祁连的物产!在当地一位大哥赵锦奎引领下,我置身山与山之间广阔的原野上,眺望映衬在蓝天下的阿柔大寺,蔚为壮观,眺望色若渥丹、灿若红霞的丹霞地貌,奇特万千。我吹着风儿,放空心灵,静静聆听着久违的故事、悠扬的牧歌,恋上一片色彩斑斓、唯美动人的高原。
  在祁连,看山,就得看云,山与云浑然天成。随处望去,伟岸的大山携着层层叠叠的云,筑成天地之间一道屏风,守护着草原的安宁。位于八宝镇拉洞村的天境山,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气势磅礴,让人忍不住眺望山巅云端,体验“山之宗,水之源,山水共长天”的景象,想象藏在云簇里不为人知的秘密。我站在山的一隅,近观怪石嶙峋、山泉潺潺,远望青山如黛、苍松翠柏,融进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祁连的山,或陡峭如剑,直插云霄,或圆润温婉,柔和轻舞,像一块块磁铁,吸引着远方来客。登上距离天境山不足五公里的卓尔山,我远眺雄伟高大的阿咪东索、林深谷幽的原始森林,一览从山腰流淌下的浓得化不开的绿,环视点缀其中的城镇、村落、牧场、道路,尽览祁连的风光旖旎。
  祁连的山,有看不尽的雄奇秀丽,也有抹不尽的悲壮大义。锦奎大哥告诉我,群山峻岭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先烈的足迹和鲜血,掩埋着多少忠骨英魂?
  循着锦奎大哥的讲述,我仿佛看到屹立在群山之中的座座丰碑。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孤军深入到河西走廊,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在危难中,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冲破敌人围追堵截,长途跋涉进抵祁连山深处,饮冰卧雪,战天斗地,于1937年3月20日到了祁连县境内。在当地牧民引径指路、慷慨解囊下,队伍摆脱险境,凭着必胜的信念,翻山越岭半个月,走出祁连,向新疆进发,让革命火种燃遍天山南北。
  此后,祁连各族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营救受伤和失散的红军战士。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军民鱼水情深,为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高原带来曙光。
  “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颗红星指引你走向光明。”朴实无华的锦奎大哥虔诚地说,“1949年,祁连解放,彻底告别了军阀的黑暗统治。”
  站在卓尔山最高点,再放眼望向如诗如画的沃野,我的心里奔涌着波澜。想当年,上万名红军战士血染河西、喋血祁连山,150余名解放军战士长眠在祁连县峨堡镇的景阳岭,他们是否幻想着望一眼高原上的草长莺飞?
  祁连的山,是英雄的山,是光荣的山。这片雄浑广袤的土地,处处镌刻着信仰。随风舞动的经幡,民族团结祥和塔金灿灿的塔尖,跳跃着浪花的八宝河,以及夜幕下山上闪闪的彩带,在告慰守护大山的英魂。
  在卓尔山脚下的拉洞台村,我看到曾经沉睡在贫穷中的村子装扮一新,遍布充满诗意的民宿、农家院。在山东援助下,整个村子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勃勃生机,告别“脏乱差”,吃上“旅游饭”。这也许正是先烈在风雨中渴盼的光明,在苦难中憧憬的未来!
  在依着卓尔山、傍着八宝河的龙鳞公园,我看到刻着“革命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以及碑顶上鲜红的五星,仿佛听到了响彻祁连山脉的战歌,“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烈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
  又一个晨曦来临,我眺望祁连,悄悄说一 声 :“这繁华盛世,正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