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灯火
文章字数:1,342
  天空没有星辰,大地没有灯光,唯有风,凛冽的东北风。
  这是1943年初冬的一个夜晚。广北平原上,一个小村里,驻扎着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的警卫部队。他们从凌晨开始,和日军整整周旋拼搏一天了。
  天更冷了,村外的日军到处点起火堆,围着烤火。
  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和政委景晓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行动!”战士们冒着寒风悄悄地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此时的战士们方才觉得饥寒交迫,他们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杨国夫司令员一边走着,一边望着肚饥衣薄的战士们。景晓村政委也已经勒了好几次腰带,想着今夜充饥过宿的地方在哪里呢?走着,走着,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点微弱的光。原来,这是一座土屋,土屋里亮着灯,屋里住着一对老人,老汉叫康元正。
  警卫排的战士来到土屋前,叫开了门。康元正一见是八路军,又惊又喜:“老天爷长眼,你们可来了,听说鬼子大‘扫荡’,我们的心就一直吊在喉咙眼儿上,这会儿可好了。快,快进屋里!”老大娘也忙说:“快上炕暖和暖和。”大娘说完,一下子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忙问:“杨司令突围出来了没有?”
  “让您老人家挂念了,出来了,在这里。”杨国夫忙上前扶住老人家。
  “谢天谢地,老天爷有眼,有你们在,老百姓就有盼头。”老大娘抚摸着杨国夫说。
  “老人家,放心吧,有老百姓支持,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杨国夫扶着老人坐下:“老人家,外面冷,您老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嗯,嗯,也快让同志们到屋里。”
  屋子毕竟太小了,战士们只好轮换倒班进屋暖和一会儿。见康老汉家里穷当当,杨国夫也不忍心向他们讨吃的了。可是两位老人家却不声不响地将自己仅存的一点萝卜拿出来切了,又将藏在炕洞里的一小口袋粗杂面翻出来,一起倒进锅里,煮了一锅萝卜粥。粥煮出来了,可战士们谁也不忍心去吃,尽管饿得饥肠辘辘。
  两位老人见状急了,对杨国夫说:“你快下令让同志们吃点吧,即使吃不饱肚子,也可以挡挡饥,御御寒。”
  “老人家你们……”
  “快啥也别说了,只要不嫌弃少就行。你们要不吃,俺……俺……”老人急得哭了。
  “好,谢谢老人家。”杨国夫扶住老人:“同志们……同志们,吃吧,大家要牢牢记住这顿饭,将来,我们要用多杀鬼子来报答。”
  毕竟粥太少了,每人只能分得半碗,但同志们却觉得这是天下最美的美味。
  可是,康大爷家的粮食全吃光了,今后怎么办?灯底下,杨国夫和景晓村小声地讨论着。杨国夫从自己身上脱下那件羊皮背心,走到康老汉面前:“老人家,没啥好东西,这件背心拿到集上多少可以换点吃的,您收下吧。”
  景晓村也从马背上抽下一条半旧的军用毛毯,要送给康老汉。康老汉急得忙说:“这、这、使不得,使不得,杨司令你是俺老百姓的活菩萨,俺……俺……”
  战士们也忙着脱下自己贴身的褂子,杨国夫见了对大家说:“同志们,寒冬腊月,你们穿得够单薄的了,快把衣服穿上,不要让老人家为咱担心。保养好身体,多杀敌人,才是真正回报老人的关怀和支持。”
  “对,对,俺啥也不盼,就盼你们多杀鬼子。可是,你们的东西我们一件也不要。”
  事情僵住了,一方坚持送,一方坚决不收。幸好此时袁也烈参谋长派人送来一些白天他们在战斗中截获的日军的大米。杨国夫决定战士们每人分一点背在身上,其余的都给两位老人留下过冬。
  第二天,战士们怀着感激的心情,和老人依依惜别。
  风还是那么紧,天还是那么冷,可战士们的心里暖暖的。
  (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