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岁老人,传《尚书》续文脉
文章字数:860

  《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是一部记言的古史。《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尚书》被列为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今山东邹平人)。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秦末兵起,伏生流亡异乡。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故里,求其所藏《尚书》,损失大半,仅剩28篇,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主要弟子有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伏生年逾九十,不能赴京,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后世称《今文尚书》。尔后,曲阜孔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无今文佐证的,凡16篇,既不能读,也无人能解,谓之“逸书”。因此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在邹平市韩店镇建设了伏生纪念馆和伏生园,对伏生祠遗址进行抢修性保护,举办了多届中国伏生诗会。2023年,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大会在邹平召开,癸卯年公祭先圣伏生典礼在伏生祠遗址举行。邹平尚有伏徵君墓、伏生祠两处有关遗迹。伏徵君墓位于魏桥镇冢子村,现有“徵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碑石两通。伏生祠遗址位于韩店镇苏家村,是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滨州市通过制作和播出大型历史纪录片《伏生》,进一步弘扬了伏生的文化精神。这部纪录片是国内首部以“伏生”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通过现代影视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伏生保护和传播《尚书》的感人故事,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滨州市,作为伏生的故乡,不仅承载着这位儒学大师的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遗产。近年来,滨州市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对伏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科普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