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长出幸福花
文章字数:1,692





  □晚报记者 陈雯雯/文 张斌 张宁/图
  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张信甫就怀揣着一个创业的梦想踏上了征程……
  “棉花种植在无棣县西小王镇是比较有优势的,现在开始规模化种植了,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原来种地是家家户户的事,每家有个三亩几亩的,现在我种了上千亩棉花,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张信甫,1988年生人,是地地道道的西小王镇西小王村人。西小王镇地处无棣县的东北部,靠近海边,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黄河水比较缺乏,之所以一直不种粮食作物,是因为粮食作物对水的要求比较高。西小王镇共一百八十多平方千米,现在全镇种植面积在六万亩左右,三分之二以上全是棉花,棉花的优点在于刚开始造墒播种的时候,只要能保证出来苗,到后期无论干旱也好、涝也好,整体影响不大,出苗以后能有个八九成的收成是没有问题的。
  张信甫从最基础的棉花收购开始做起,依托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的实践之路……
  2012年,他怀揣着梦想,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起初,他做的是棉花初加工,初加工因为季节性比较强,每年从棉花收购季到加工季也就四五个月,其他时间大部分都会闲置下来。张信甫慢慢开始思考“怎么把棉花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是不是还可以发展棉花的相关产业?”2016年,他外出学习“取经”,回来以后,他注册了山东钟金燕家纺有限公司,把整体的棉花产业链向下延伸,做起了棉纱企业,把棉籽和皮棉分开,通过除杂以后做被子芯,再做下一步工序——纺纱。现在,毛巾浴巾、床上用品、床单、被罩包括棉被,就是他们的终端产品。经过多年摸索和尝试,张信甫和他的团队,最终做到了从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我们所做的,包括接触的行业都是与棉花有关,所以对棉花的关注度比较高。村企联建是从2019年开始的,棉花产业就是我们当地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上级部门也有很多支持,基地在第一次扩大面积的时候,我们通过镇政府牵头,和村集体一块对接研究了一个合作模式,现在我们每年在扩大种植面积,涉及区域有5、6个村,涉及农户有三四百户,对棉花的研发、选育责任更大了。”张信甫介绍。
  一些育种专家育的品种,大部分都是围绕全程机械化采收的方向去做,现在张信甫的基地通过多年筛选对比,最终选育出了五六个适合鲁北地区生长的新品种。“棉花338比其他品种明显看出颜色要白,人家愿意要这个种子。老百姓最关注的高产,衣分高在专业上来说,就是棉花的面绒出瓤子多少,重量增加了,自然收入高了。棉花的衣分高了,同样是一斤棉花以衣分论价,一个衣分能差五分钱。纺织厂最关注的指标就是棉花的纤维品质。老百姓认可这个品种,和我们纺纱厂用的指标一致性比较强,这是最终的一个结合点。”
  张信甫还一直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营思路,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产业模式,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引入“互联网+”,与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结合,建立“棉纺织企业+加工企业+棉花种植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棉业”销售模式,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建立可视化模型,以科技带动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棉花“产业研究+农业服务+智造服务+立体展销+仓储物流”全产业链模式。
  张信甫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占地2000 亩的“鲁北棉花试验培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引进高端人才外籍院士,推广棉花新品种、植棉新技术;建设优质棉花纤维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设立鲁东大学实习基地,2020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第三批农科驿站,承接4项国家级试验项目。
  2021年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张信甫坚信农村的春天终将到来,也必将到来。一人富了不叫富,只有大家富了才叫富。在不断做大做强做精企业的同时,张信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托旗下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专家+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从扶贫向扶志、扶智转变,土地托管7880亩、科技培训2400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00多人,人均增收5300元。
  “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就在这里!”张信甫说道。作为80后创业者,张信甫将继续做大做精做强棉花全产业链三产融合模式,打造棉花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和产业提档升级。成绩代表过去,相信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