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老”棉农深耕沃野 为乡村振兴事业“锦上添花”
文章字数:1,592
    推广棉菌连作模式技术

  通讯员 袁宁宁 张晨蕙
  王建军,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依靠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逐渐成“土专家”,2011年5月注册成立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作为来自滨城棉区的一位新型农民,在棉花生产跌入低谷的关键时期。他苦苦求索,锐意进取,为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勇于担当,创办棉花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贴心为棉农服务;走出去,引进来,寻求国际合作,实施国际可持续棉花项目,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管理和培训体系,增强棉农绿色生态意识,提升了技术素质,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农喜”模式与经验。实现了有利于“棉花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棉农增产增收”的三个目标。
  农民至上,为棉农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棉花专业合作社,在为社员服务中,坚持“三放心”原则即让农民用放心良种、放心肥料、放心农药。积极为棉农提供优质农资服务,严把关口,切实保护棉农利益。一是技术培训。在棉花生产季的播前、中后期管理的关键时期,聘请棉花专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培训棉农人数6000多人次。
  二是技术示范。与中国农科院、山东棉花中心、滨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农机化所等科研、推广单位合作,引进棉花优良品种、棉花优质生产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无人机喷防等项目,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800亩。王建军本身就是植棉大户,2016年流转土地1000亩,全部种植棉花,先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后,再推广棉农社员,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农资服务。2016年以来,每年为合作社社员及周边乡镇提供良种10万公斤,棉花专用肥15000吨,农膜500吨,农药200吨,确保棉农用上放心农资。
  推广可持续项目,实现棉花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2年引进国际可持续棉花项目,2013年棉花生产季组织实施,当年发展5万亩,可持续棉花项目由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向全市五个主产棉县(区)滨城、惠民、无棣、沾化、博兴推广。至2019年农喜合作社可持续棉花项目,扩至滨州市、德州市、东营市三个地级市9个县区。覆盖山东省鲁北主要产棉区,是中国内陆、黄河流域最大的可持续棉花实施区域。目前,每年获得可持续棉花认证的棉田65余万亩,认证皮棉6.5万余吨,收益棉农达到33000余户。成为可持续棉花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强力推动者。
  实践证明,实施可持续棉花的农户与常规生产户对比,可持续棉花农户每亩用水量减少13%、化肥用量减少5.9%,农药用量减少8.5%,可持续棉花农户较对比农户节本增效纯收益增加175元。实现了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环境改善,棉农增收目标。
  延伸产业链条,带领棉农增收
  在王建军的精心组织下,合作社除了向棉花加工厂供应可持续棉花外,还不断探索适宜家庭生产、就近就业、投资小、见效快的增收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棉农社员收入。一是在推广可持续棉花种植的同时,积极打造可持续棉花产业链建设,目前有20家棉花加工企业加入了可持续棉花产业链,销售可持续棉花皮棉近3万吨,促进了当地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组织合作社社员利用优质可持续棉花资源,发展棉被生产。2018~2023年累计制作12万套,带动300多户,1000多人就业。三是积极利用实体、电商线下线上销售,累计销售收入1200万元,盈利160万元。社员可持续棉花增收50万元,加工收入80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农喜棉花生产基地,优先雇佣贫困农民劳动力,2016年以来,每年平均雇佣贫困农民劳动力160人,每人年平均劳动40天,每人每天80元,棉花生产季每人平均收入3200元。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近三年来,每年免费组织4次大型的农村妇女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妇女500多人次;每年组织两期农村幼儿园科普教育、健康教育公益讲座活动,每年参与儿童130人,累计参与儿童390人,免费发放科普书籍400册,学习用品300套,价值10000元。今年5月,在可持续棉花项目中,与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合作,在滨州市滨城区、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4处幼儿园、1处学校,开展少儿安全防护讲座,共举办12场,培训680人,发放宣传手册1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