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乡亲学手艺 陪着“老乡”嗨起来
文章字数:916








  □晚报记者 刘清春 张丹丹 李前军 孙 娜 通 讯 员 王 英 王爱萍 马秀梅
  在中国,他乡遇故知,是莫大喜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如果是一群尼泊尔老乡在滨州相遇,会是啥场景?
  12月10日,就发生了如此一幕——在滨城区三河湖镇的王素先村,14位尼泊尔摄影家与14名尼泊尔在滨留学生相遇了。
  他们双掌合十,互相问好,一开始大家还都有些羞涩、腼腆。略一沉吟,他们互相打问起老家各自所属城市、乡村、学校,说起在滨州的生活,人群中迅速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掌声。
  这不是那种眼含热泪的激动,而是一种来自乡音乡情的温暖,迅速点燃寒冬中的乡村。边走边笑,他们互加微信,一起看乡村影展,一起欣赏鲁北民居,一起动手制作葫芦烙刻、扎染布包、马扎……一起沉浸入滨州的乡村之美。
  他们一起参观了“艺术与乡村——‘河湖胜境·金秋农家’”摄影展,摄影作品展现了当地的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随后,进入各个院落,体验锤花拓草、烙画葫芦、蚌壳画等滨州手工艺。
  尼泊尔客人参与到乡村手艺体验中。尼泊尔留学生阿睿(JIREL APSARA)指着手里的扎染布包说:“这是叶子、这是花,非常漂亮,我很喜欢‘哒哒哒’敲打树叶的手工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这项中国传统手工艺,特别幸福。我非常喜欢它!”
  突然有近30个尼泊尔人在乡村出现,这让王素先村村民很惊奇——尼泊尔友人明亮深邃的目光、微微卷起的褐色长发、立挺的鼻梁、稍显黝黑的肤色……还有特殊的尼泊尔语,夹杂着英语、中文的交流,这都让乡亲们高兴,他们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这一幕。
  在中国滨州的乡村里,遇到“老家”来的“老乡”,这让尼泊尔留学生和尼泊尔客人都兴奋起来。他们相互问候,彼此交流,并与王素先村的乡亲们融成一片,在宽阔的村街上一起跳起了尼泊尔舞。
  据了解,这14名尼泊尔留学生在滨州职业学院国际学院读书。年龄大多在18到25岁,已在校学习三个月。来到中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好中文,准备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级,申请到国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留学生孙达经常将记录的美好生活发布在朋友圈里,分享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告诉他们自己眼中的中国、眼里的滨州。孙达表示:“这段时间让我越来越了解滨州,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我会像宣传家乡一样,把我在滨州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