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把滨州变迁摁在照片上保鲜
文章字数:813


  晚报记者 刘清春 张涛
  李建国,原滨州日报摄影部主任、滨州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有了第一台相机,1978年开始专业摄影,1984年开启摄影记者之路,李建国的镜头跨越时代,记录着从老北镇到新滨州的时代巨变。
  在他的镜头里,有老北镇的“四大怪”——臭水沟太阳晒、柏油马路黄土盖、烈士陵园谈恋爱,电话不如跑得快;在他的镜头里,有独特的“贺岁片”——与下岗再就业的的哥过年,与回邹平老家的台胞过年,与600多米井下的矿工过年,与阳信的韩国客商过年;在他的镜头里,有蒲园开放第一天、“三八商店”路口变身都市商圈、盐碱荒地变身中海风景区……
  斜跨着相机,李建国在20余年的记者生涯里,用脚量遍了滨州市的每一个乡镇、每一处机关。“驴车、马车、自行车、摩托车,还有蚂蚱一样的手扶拖拉机,我出去采访是啥交通工具都坐过了。单位体谅摄影记者的辛苦,专门为我们配了一台摩托车。”李建国说。2000年之前,一台蓝色摩托载着李建国和他的二尺多镜头在街面上奔了十多个春夏。朋友笑说,当时的李建国几乎成了北镇街面上的一景儿。
  退休后,李建国对摄影、新闻的热爱从未褪色。他长期在市老年大学担任摄影教师,经常受邀为各地各协会、群体授课,他坚持骑着单车拍黄河、拍街景、拍村庄,特别将家门口的母亲河拍得特别细致、特别动人。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李建国的老照片常常引发网上热议。譬如1980年小贩站在自行车上向汽车乘客兜售雪糕,譬如1981年惠民县某村的姑娘们学骑嘉陵摩托车,譬如惠民地区的第一个电视村邹平小田家村,譬如滨州最早的公交车、最早的公共电话亭、最早的大哥大,譬如原美国总统卡特在邹平访问……
  李建国在自己的《流年拾影》摄影集里说:“摄影是留存的艺术,图片是历史的见证……作为站在潮头的弄潮儿,我有幸跟随大时代的脚步,一路走来,一路记录,用镜头萃取着精华,用胶片感悟着变化。”李建国认为,没有摄影,他就是个聋子、瞎子,这摄像机就是他的第三只眼,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而他自己和他的新闻摄影,就是滨州这座城的足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