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南剧团与“白毛女”
文章字数:1,169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曾经活跃着若干支军队与地方上的文工团队,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是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
  耀南剧团前身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宣传队,为纪念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1940年正式更名为“耀南剧团”。
  1942年冬,日伪军加紧了对小清河两岸的“清剿”“扫荡”,耀南剧团随清河军区机关转移到垦区八大组一带,赶排了古装话剧《李秀成之死》。经紧张筹备、排练,此剧终于在元旦演出了。演员冻得手拿不住眉笔,油彩用火烤了才能往脸上抹。扮国舅的王涛胡子上挂着冰碴,扮王妃的马昆说话都成了结巴。有的演员一人扮三四个角色,几次在寒风中换服装。演员演得卖力,观众看得认真,每逢演出,方圆十里、几十里的群众,男女老少,早早赶来,演出完了,还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
  除了演出,剧团还深入群众之中,教唱抗日歌曲。一天,剧团跟着一个连队,以黄河大坝为掩护,行军30多里,来到了离陈庄据点四五里路的台子庄,在三岔路口的关帝庙前,剧团的演员放开嗓子唱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歌声招来了附近的乡亲,人越聚越多。
  这时,剧团的宣传队员说:“教个新歌好不好?”大家齐声高喊:“好!”于是,宣传队员边唱边讲解:“黎明的曙光照前方,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群众边听边点头,有的还一句一句跟着学唱起来。剧团分队长王恩荣抓住这个时机,站起来向群众行了个军礼说:“乡亲们!中国亡了没有?日本鬼子大‘扫荡’八路军被消灭了没有?没有!告诉乡亲们,小鬼子长不了,抗日一定能胜利……”
  1946年12月,耀南剧团开始排练歌剧《白毛女》,1947年1月在高苑县大邵村为部队和当地群众作首场正式演出。1947年春,耀南剧团更名为渤海军区文工团,他们到淄博周村,慰问参加莱芜战役的部队和驻地群众。
  此次演出场地设在周村“同乐”戏院。当大幕徐徐拉开,乐队奏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旋律,台下立刻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好声。随着剧情的开展,许多观众被白毛女悲惨的经历感染,流下了同情的热泪。在周村,耀南剧团连续演出7场,场场爆满。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赴冀鲁豫边区,在经过渤海区党委驻地时,正逢《白毛女》上演。观看完整场演出后,两位首长上台接见剧团人员,连夸他们演得好。两年间,耀南剧团共演出歌剧《白毛女》210多场,每场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在炮火中,他们还编排了《新中国的母亲》《王凤祥功夫》《第八军起义》等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发挥了文艺兵的特殊作用,给渤海区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济南解放后,耀南剧团的一个话剧队随渤海纵队南下到上海。1950年,团长李毅汉和其他骨干分别调任新疆等地,剩余团员大部分调山东军区,合编成山东军区文工团,也就是后来的济南军区文工团,对外称“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
  (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