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非遗 如何突围?
文章字数:4,582

    扫码看精彩内容

    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包装与视觉传播工作室负责人李清华介绍非遗文创设计产品。

    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李硕雅谈滨州非遗发展情况。

  
  开栏的话:非遗工坊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其中,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52家。
  本报开设《滨州非遗“活起来”》专栏,聚焦非遗工坊,关注非遗如何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讲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实现非遗文化与人间烟火双向奔赴,让非遗“活起来”。

  晚报记者 纪方方 张卫建
  剪纸、布老虎、鲁绣、渤海晒盐……一项项滨州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血脉的传承基因,更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
  滨州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鲁北民俗风情和地方风貌的文化特质,现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52项,市级非遗214项,众多非遗项目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亮点,同时也面临着部分非遗项目“日渐式微”、“非遗缺乏关注”等问题和困难,如何有效破解?怎样才能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探寻非遗发展之道。
  >>>弘扬,滨州非遗工作可圈可点
  近年来,滨州非遗工作多维扩展“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创新驱动、亮点纷呈。
  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顺应国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启动“滨州非遗项目课程研发、培训及研学服务项目”,成功开展“渤海之滨承古韵 黄河之州绽芳菲”暑期非遗主题研学活动,联动全市7个县(市、区)创新设计打造非遗研学路线、开展非遗课程研发,将蓝印花布、草柳编、曲艺、贝瓷、酸浆豆腐等特色非遗项目体验灵活嵌入不同县(市、区)的景点参观、历史文化研学过程中去。
  非遗有着边界延伸的融合价值和赋能文旅消费供给侧改革的巨大潜力。去年10月,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滨州市美术馆开展了以“莲花灯”为创意对象的项目推广通识课,推出滨州首届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滨州非遗文创项目正式启动。
  为推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播传承,从2017年起打造“滨州非遗传习坊”品牌,面向少年儿童常年开放非遗展馆,在寒暑假期间持续邀请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授课教学。去年以来,首次增设成人班,激发了市民对地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做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已成题中应有之义。黄河流域地方曲艺展演及现场交流活动在滨州成功举办,沿黄九省(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及曲艺人员齐聚滨州,曲艺展演直播参与人数达121.2万,以胡集书会为依托、以非遗曲艺书场为阵地,以跨地域黄河曲艺类非遗系列活动为带动的协同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保护,部分非遗项目日渐式微
  我市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并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当下现代化、工业化背景下,部分非遗项目面临日趋式微、缺乏关注、脱离时代等问题和困难。
  受众面小,关注度少,难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传承人数量少,未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实际需求;非遗类文化产品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难以实现向时尚化、潮流化、生活化转型……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做好非遗本体保护,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非遗保护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加强制度建设,如传承人的管理和退出机制,项目保护规划等,推动非遗保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李硕雅表示,按照“价值优先、濒危优先”原则,科学确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合理的分年度保护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效保护。完善“非遗”存档制度建设,继续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真实记录非遗的各种珍贵资料。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制定《浙江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指标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提供金融、场地和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产品目录,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杭州上城区、温州平阳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租赁场地给予补贴,最高给予经营用房60%—100%的租金补助;嘉兴海盐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税收减免;金华东阳市、丽水遂昌县、台州天台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5万元到10万元补助。
  在滨州,有的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现象。
  渤海海盐滩晒工艺传承人刘向国说:“晒盐靠的是师傅对徒弟手把手地传承,需要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盐场距离县城50多公里,很多年轻人待不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葫芦书法微烙技艺,面临难以寻找到合适传承人的困境。
  “在葫芦上烙字是一门精细的手艺,程序非常繁琐,每件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少则几天,多则数月甚至一年。”书法微烙第五代传承人王建忠坦言,收徒弟太难了,相对于其他手艺来讲,书法微烙的传承门槛要高一点,不仅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还要掌握烙制的技艺。
  人才是非遗项目实现科学保护的基础。以潍坊为例,文旅部门联合市直24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关于支持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市场价值引导等方式,建立起非遗传承人群社会激励机制,省级以上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三。其中,濒危项目核雕技艺的从业者从过去的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传承,精准施策凸显滨州特色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李硕雅说,要加快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非遗保护需要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推进非遗保护中问责制的实行,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李硕雅介绍,景德镇制定了相关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并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来,共同推动非遗经济的繁荣发展,2023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861.25亿元,其中先进陶瓷总产值达253亿元,同比增长93.6%,连续3年实现翻番式增长。
  “非遗传承发展需要多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李硕雅看来,要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发挥民间组织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其参与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正确引导、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非遗保护领域,以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拉近非遗和大众的距离,使非遗保护深入人心。
  某短视频平台《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带货成交额居前100位的非遗传承人中,有33%是“80后”,37%是“90后”,12%为“00后”。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有消费人群,购买非遗商品成为年轻人的潮流,众多濒危非遗项目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和新消费者。
  非遗如何适应时代节奏打造自己的知名IP,拓宽市场,实现创新升级?
  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包装与视觉传播工作室负责人李清华建议,要创新“非遗进校园”的教育模式,通过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开展非遗文化讲座、非遗实践体验等活动,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知。创建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创体验馆、非遗相关社团等,扩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改良非遗文化传播模式,相关部门可以将非遗资料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建立资料数据库,通过新媒体实现地方非遗文化的多渠道传播。
  >>>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
  李清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新时代传统文化事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灵魂,同样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积极践行“文化双创”总体方针,从而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滨州非遗文化蕴含独特的人文价值和地域精神,倡导‘非遗+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模式。”李清华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协同好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地方非遗文化的整合和开发,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助力城市新IP,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滨州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
  “济南的‘非遗+旅游’做得不错。”李清华介绍,近年来,济南相继承办了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等重大非遗活动,每年近千名全国非遗项目传承人前来交流。
  非遗源起生活,回归日常方能真正振兴。“非遗+文旅”“非遗+日用”“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新趋势越来越多,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非遗需要在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紧跟时代,适应不同年龄段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
  滨州剪纸传承人蔺飞飞说,“作为传承人就得让剪纸流通、实用,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在原先剪纸的基础上,她更侧重剪纸的文创衍生品,结合衣食住行,把传统的文化符号附加到日常生活的一些载体上,创作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李清华表示,目前,艺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已开展区域非遗文创实践,通过创建工作室扶持各类非遗文创项目,比如滨州民间剪纸创意产品设计、博兴布老虎衍生品设计、滨州芝麻酥糖包装设计、惠民莲花灯IP形象设计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保持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发出满足年轻人新潮喜好,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设计作品,最终达到非遗活态传承的目的。她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文脉悠远,弦歌不辍。新征程上,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潮起来”,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