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我们将直面一生的话题
文章字数:1,208
  
  郭东旭
  读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书中“反媚俗”主题印象极为深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媚俗”进行了反复思考。
  这本书并非是一部简单描绘爱情的小说,作者在许多地方以“我”这一身份出现,跳脱出故事情节,阐发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思考。作者极为擅长捕捉藏匿于生活角落的真切体验,将人们习以为常但常常忽略的感受,提取出来并以手术刀般精确的语言加以刻画,所以阅读的过程中常有被解剖直到直视内心的畅快体验。
  “人们总想以自己的生活制造媚俗,要摆脱它,得付出多少艰辛,令人绝望。”这是我在读书过程中印象极深的一句话,可作为以下内容的引言。
  人类的独特在于我们时常想为自己的生活寻得意义。但意义的发觉何尝是一件易事?我们行走在混沌里,探寻一切的可能性,在即将可以说服自己时,一声否认,便可能打破自己刚刚构建起的大厦。此刻,个人的追求逐渐消散,媚俗诞生了。
  媚俗,是人获得认同最简单的方式。混入人群,在同声调的呐喊里,是为自己发觉的生活意义的正确性,最有力的支撑。饱暖思承认,获得认同是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需求。尤其是面对真正重大的问题,一句认同带来的感受是极其诱人的。在寻求认同的时刻,保持个人主体性的独立,或者说与众不同。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是对此重要的隐喻。摆脱媚俗一定程度上与人的本性背道而驰,所以艰辛。拒绝媚俗很难找到一个看似美好的虚假意义予以依靠,所以绝望。
  媚俗是极具诱惑力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引诱人自发投入到群体认可的漩涡中,以此来逃避对生命意义独立思考的痛苦,不会无所事事,不至陷入形而上的灾难。在这种可以回避人生终极问题的诱惑中,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不心动?最终,不媚俗坚持自我的才是少数,或者说难以寻得一例。由此,媚俗在我看来并非罪恶,它只是太有亲和力,太容易让人进入温柔乡罢了。在一些时刻,我们也需要媚俗来承载共同认可的有关美好的尺度。
  但可怕的是,有人在利用媚俗。媚俗在被抽离其自有的实际后,只剩下狂热的情绪。环顾四下,我们发现不是在这边媚俗,就是在那边媚俗。媚俗成了二极管思维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口诛笔伐。我们被情绪分割成了不同类别,在不同媚俗的情绪里被操纵控制。
  “媚俗是遮盖死亡的一道屏风。”在人群日益麻木的危机下,媚俗成了不可缺的保护罩。人类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何以离群而独活?自我意识此刻的逃离,对群体媚俗情绪的迁就,是剩下的独立人群对自我的保护。
  终于,媚俗无孔不入,完全与我们融为一体了。媚俗成为了我们一生离不开的主题,身边时时有媚俗情绪相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媚俗投降。正是因为媚俗在现代的强大,反媚俗的意义也愈发被凸显出来。反媚俗应该是反盲从,反对束缚人选择“背叛”(背叛指摆脱原位,投向未知)的权利。反对跟随一个盲目的信条,追求一个看似绝顶美好但实际虚无的意义,陷入狂热的境地。
  这才是我们认真思考看待媚俗该有的意义:学会并永远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