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博导丛新强在滨开讲“鲁迅到莫言”
文章字数:736

  晚报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姜振洋 索笑笑  
  近日,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新强受邀到市图书馆举办讲座《从鲁迅到莫言的文学精神》。
  本期讲座是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的第309期。讲座伊始,丛新强提到:从鲁迅到莫言,具有文学精神上的传承性。通过对比分析鲁迅、张炜、莫言这三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丛新强揭示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文学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如何跨越时代,影响并启迪着当代文学的发展。
  他认为,三位作家都聚焦于“艺术的'从容不迫'”。无论是鲁迅的犀利深刻,张炜的细腻温婉,还是莫言的魔幻现实,都展现出一种对艺术追求的极致从容。他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张炜的《古船》《独药师》《去老万玉家》以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蛙》分析出他们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从激烈到从容,而从容不迫同样能表现真理。
  随后,丛新强深入探讨了“内在灵魂的表现”。他认为,文学是灵魂的镜像,作家通过文字传递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更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深沉思考。丛教授以《伤逝》为例,讲述了透过作品人物背后表现出的鲁迅式的灵魂忏悔。而莫言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忏悔和救赎精神,《白狗秋千架》《生死疲劳》《蛙》中所呈现出的内在灵魂的忏悔,都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承接。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丛新强将视角转向了“终极的历史观”,他总结:历史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鲁迅还是莫言,他们的作品都承载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深切期许,他们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主题选择,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批判了时代的弊端,同时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讲座在读者们热烈掌声中结束,但文学精神的火种已然在每个人心中点燃,引领读者们走向更加宽广的思想与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