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品质更实:更多“民生之盼”成为“民生之赞”
文章字数:3,194






  文/晚报记者 葛肇敏 通讯员 杨萌 陈俊松 陈 聪 图/晚报记者 李 默 李前军 张丹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滨州聚焦“民生品质更实”,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始终坚定不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更高水平推进一系列民生举措落地落实,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托起民生“幸福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滨州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用心用情托起民生“幸福梦”,为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增添更多幸福注解。
  今年“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收到了一个特殊电话:阳信县水落坡镇长期卧病在床的姚先生通过热线表达了对阳信三慈健康管理中心的感谢。自2023年8月起,滨州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姚先生是第一批待遇享受人员。贴心周到的居家上门服务,赢得了失能老人的认可点赞。
  2023年,滨州出台《滨州市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在惠民县、阳信县开展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省级试点,探索开展符合滨州实际需求的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两个县区已有3233名失能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累计享受上门护理服务61700余次,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提升民生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纾民困、解民忧,助推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更为普惠——
  滨州持续推动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今年以来,滨州开展“医保织密网”活动,确保基本医保覆盖率达到96%以上。稳定医疗保障待遇水平,职工、居民医保住院报销分别保持80%以上和65%以上。推进“集采降价惠民”行动,确保药品集采品种500种以上,医用耗材集采品种25类以上。滨州“医惠保”成为帮助重特大疾病患者勇渡难关的强力支撑,近13000人受益,实现了“小项目大民生”的初衷。
  滨州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今年以来,就业新增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4.27万人,位居全省并列第一;3万青年人才来滨就业,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城乡公益岗上岗3.4万人,计划完成率全省第一。建成社区微工厂100多处,解决50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滨州持续提升低保水平,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关切。9类17.7万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再度提标,全额资助7.4万余名低保、孤困儿童参加“医惠保”;为4700余名特困、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1.2万名分散特困人员提供第三方照护服务。在此基础上,滨州大力开展慈善救助,共募集款物1.9亿元,开展救助项目136个,受助群体105万人次。实施“一米阳光”12个项目共募集6899万元,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乎国家的大发展,更事关群众的“小幸福”。滨州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坚决守牢兜住民生保障底线,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温暖品牌,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民生保障变得更有温度、更富温情、更加温馨。
  全面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市民“幸福值”
  2023年底,全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城市榜单公布,滨州荣登榜单,位列全国第42位。这是对滨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和“民生优先”的鲜明诠释,标志着滨州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幼有善育”关乎万家幸福,更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滨州聚焦“放心托育,方便可及”的群众诉求,积极探索,初步形成社区办托、单位办托、幼儿园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元供给模式——
  全市已建成家庭托育点7处,逐步实现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轻松获得便利托育服务;全市共有9家用人单位开办托育服务机构,让职工“上班带娃两不误”;同时,探索在滨城区、博兴县开展社区托育试点,把社区闲置空间改建为托育场所,就近就便为百姓提供更普惠、更安稳、更放心的带娃服务,加快构建“15分钟托育服务圈”。
  目前,滨州市各类托育机构可提供托位15812个,完成备案的托育机构288家,每千人口托位数为4.1,群众多元化托育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5月16日,第七届家长大会在滨州开幕,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等全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大咖”齐聚滨州,为广大家长揭晓“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的秘诀。大会的召开对滨州教育事业发展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出圈”契机——有力提升家长、教师的教育思维和素养,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综合育人生态,提高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近年来,滨州围绕家校社共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出了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五方共建”的家校社共育“滨州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遍地开花,在全国近200个县市区、万余所学校、幼儿园、社区复制推广。滨州也成为全国首批并4次获评“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全市普惠园覆盖率由87%提高到90.2%,提前完成2024年年度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20所乡镇薄弱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强校扩优”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
  原先去医院住院,这些流程必不可少——医生开出住院通知单,患者到住院处排队办理住院手续,出院之后再去排队缴费、办理医保结算。这一套流程下来,往往得排三四次队。“而现在,患者持医生开据的电子住院票,可直接前往护士站进行入院登记、医保联网、押金缴纳等操作,手续办理变得简单易操作,显著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出入院结算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全市医疗卫生系统不断推出便民举措,全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相继推出“免除押金+诊间结算+床旁办理”“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每万人拥有合格全科医生数量全省第一。新增16处院前急救点,98万人口纳入“20公里急救圈”,同比缩短7分17秒。出院患者医药费用、平均住院日同比分别降低11.77%和7.4%。
  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应有之义,更是让这座城市更有魅力、更富活力、更具温度的现实要求。在城市品质硬核升级的过程中,每一“帧”都力求精细精致,让市民未来的生活愈加可期。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增强群众幸福感
  滨州始终以人民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市委书记宋永祥提出,要一以贯之抓高质感民生,用心用情解民忧、惠民生、促民富、暖民心,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2022年,滨州将民生实事进一步细化分解,确定了12类197件民生实事,全部圆满完成;2023年,12类158件民生实事也件件落地;今年,12类161件民生实事全面推进,事事贴近百姓、温暖人心。
  一句“一以贯之”,让数百个幸福承诺悉数落地兑现,让我们见证这座城市的成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路网改造畅通了发展致富路,医疗改革减轻了看病就医负担,孩子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老人们住进舒心温馨的养老院……滨州市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矢志攻坚、全力克难,将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让这份高质感民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今,滨州城市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民生品质提升提供了软硬件条件——51项产城融合项目加快推进,高铁、科创、南部、康养、老城五大片区提速建设;滨州“鸟巢”“水立方”正式启用,成功举办音乐嘉年华等系列大型活动;在全国首创“九九黄河”体育文化品牌,完成7个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任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为民服务永无止境。办好民生实事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政府公信,唯有始终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心系“万家灯火”“柴米油盐”,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人民群众才会拥有更多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