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质更好:提升文化“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
文章字数:3,375






  文/晚报记者 刘清春 通 讯 员 杨 萌 陈俊松 陈 聪 
  图/晚报记者 李 默 李前军 张丹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品质是一种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品质是一块品牌,是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对个人而言,文化品质是一种品性,是其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
  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精气神和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发展水准。
  近年来,滨州锚定“文化品质更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资源优势,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自信更坚定、文化含量更充盈、文化味道更独特,以滨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赋能发展“硬支撑”。
  厚植文化底蕴 城市品牌更靓
  滨州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之称,有着完整历史发展序列,滨州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024年9月12日,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在滨州惠民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经贸界人士、青年学生代表和孙氏后裔代表齐聚滨州,共研兵圣智慧,共叙两岸情谊。
  连续举办十六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是滨州传承弘扬孙子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滨州作为孙子故里推进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
  2023年10月,山东省政府批复了《滨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滨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兵学文化名城”。
  如今的滨州,正在加快推动省级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新打造全省首个生态博物馆之城,新创大型京剧《孙武》立上舞台,孙武不夜城等新业态正点燃滨州“夜经济”……“孙子故里 品质滨州”已成为滨州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滨州还是一片蕴含着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作为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滨州正在加速构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高家渡景区、红色醴泉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滨州人民感受、传承老渤海革命传统,用顽强的革命精神、勤劳的双手绘就出一幅幅新时代最美的滨州画卷。
  在滨州,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文化、吕剧文化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创造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这股文化力量的有形“催生”下,当下的滨州经济社会正展现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品牌建设引领新发展。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15项位居全球第一;培育了1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9家中国制造业民营500强企业;有13个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17家“好品山东”企业;
  ——科创驱动激发新动能。“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日趋完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聚创新主体252家,累计孵化企业81家;魏桥国科研究院7个研发中心全链条运营;今年以来,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校实训基地达1090个;
  ——实业创新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06.1%,均居全省第1位;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上半年集群营收达到6230亿元;
  ……
  文化品质决定城市的品质。滨州市正在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深入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具有文化感召力、精神支撑力、城市归属感的文化自信正在加速塑成。
  推动文化发展 城市底色更美
  2024年9月14日晚,滨州市广场文化活动闭幕式——滨州市十佳“广场舞原创作品”评选暨第九届广场舞展演在市政文化广场落下帷幕。
  滨州市广场文化活动自今年6月26日启动以来,组织开展了“情动渤海 红心向党”滨州市庆“七一”文艺汇演、滨州市胡集书会消夏书场专场、滨州市第十届青少年舞蹈大赛等7场文化活动,近3个月的时间里为滨州市民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吸引数万市民群众现场观看,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10万+。
  广场文化活动是滨州市“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好戏”演起来的重点活动之一。细心的人可以看到,每场广场文化活动的背景都印上了“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logo。
  2023年以来,滨州创新开展了“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策划了大量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广泛的参与中拥有更高质感的文化体验。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滨州将进一步突出群众主体、示范引领、效果导向,持续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彰显城市文化底色。
  滨州聚力构建“故事+宣讲”“数据+宣讲”“红色+宣讲”“戏曲+宣讲”社科普及新体系,理论宣讲工作案例《“三张清单”:唱响“滨滨有理”好声音》被中国政研会评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7项特色宣讲活动入选山东省第二十一届社科普及周百场特色宣讲名单。
  滨州打造“滨声嘹亮”宣传品牌,策划推出“企业成功背后的文化力量”“品牌背后的故事”等系列主题宣传,集中打造“对话滨州”“滨企闯世界”等重点栏目。开展“走进孙子故里、品味品质滨州”全国主流媒体滨州行、“孙子故里 品质滨州”香港行活动,举办“法国文化之旅”等友城文化交流活动22次。
  滨州组织开展创城知识全民普及、“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等六大主题行动,凝聚全域全民创城合力;注重典型选树,截至目前,推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省级道德模范22人、市级道德模范34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0人、山东好人452人、滨州好人658人,以榜样引领构筑精神高地。
  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政策加快构建多业态融合的文旅发展新模式,今年“五一”期间,全市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24%;上半年,新设立旅行社21家,旅游电子合同、组团游客同比增长62%、117%。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滨州上下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强大精神动力。
  丰富文化供给 文化惠民更实
  文化的繁荣兴盛最终都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滨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为民”,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两个滨州”建设稳步推进。今年,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了书香滨州、健康滨州“两个滨州”建设。近年来,滨州持续开展“阅动山东·书润滨州”读书月、全市全民阅读季、“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等活动,让读书学习成为全民习惯。创新打造“九九黄河”体育文化品牌,举办了滨州黄河风情带马拉松赛、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重大体育赛事,开展城乡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国球进社区”场地30处、口袋体育公园40处、百姓健身屋4处,优化提升“10分钟健身圈”101处,一座活力之城、运动之城、健康之城傲然崛起。
  ——文艺精品创作亮点纷呈。滨州作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吕剧的发源地,实施唱响吕剧“1+1+N”工程,建设(中国)吕剧博物馆,吕剧《烈烈渤海红》获得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创新成立滨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今年以来,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顺利通过第六届国际实验戏剧节初选,有望成为首部走出国门的渔鼓戏;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在全国保利院线开展巡演;扽腔《小庙一夜》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落户滨州。
  ——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高涨。今年以来,创新实施“群星闪亮”工程,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举办展览、乡村节庆等群众文化活动584场,开展“好戏送千村”惠民演出 1340场;推出“孙子文化启智之旅”等4条旅游线路,策划“春日滨州 美不胜收”“缤纷五一 乐在滨州”等宣传活动53期,制作主题短视频228条,浏览量超1598万次;12场“乡村好时节乐动生活”主题年活动接续举办,吸引游客227.9万人,拉动地方综合消费3.62亿元。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滨州将锚定“文化品质更好”,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深入推动文化“两创”上积极作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滨州大地传承发展,真正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滨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