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身边的植物——野大豆
文章字数:755


  通讯员 王艳
  野大豆为豆科一年生藤本植物,茎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长。野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诗经》中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采集这种能够食用的豆类种子。它的花淡红紫色或白色,种子黑褐色,比大豆小很多。豆荚表面密被长硬毛,成熟后开裂,能将种子弹射到2-5米远的地方,这种进化特征对植物种群的扩散很有意义,但对人类来说,收集它们就成了难题。为了更容易地获得数量更多的豆子,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里逐渐驯化了野大豆,选育出豆荚不易开裂,种子更大的品种,并最终使它“站立”起来,成为作物被大面积的种植和收获。做为回报,我们呵护培育了它们,使大豆得以广泛存在,比野外祖先更加多姿多彩,这是一场植物和人类的合作。
  大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除直接食用外,还被用来制作成酱、酱油等各种豆制食品,它的茎、叶、豆粕还是优良的肥料和饲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也用这小小的种子滋养了世界。唐代随着鉴真东渡,大豆的种植和豆腐的制作技术被带到日本,成为当地食物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清代末年,大豆又被作为饲料引入美国,此后在美国农场广泛种植。经过我国科研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选育出了许多大豆的优良品种,目前,我国的种质资源库中储藏了人工栽培大豆31039种,野生大豆9685种。
  我国是野大豆的分布中心,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几乎遍布全国。在2021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野大豆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分布如此广泛又受到保护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野大豆适应性强,在田边沟旁、河岸湖边、岛屿灌木和芦苇丛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反映出野大豆很多特殊优良的基因,如耐盐碱、耐旱、抗涝,这为大豆作物的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黄河三角洲是野大豆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