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不屈的妇救会会长李臣
文章字数:1,608
  沾化县泊头乡官庄村东的烈士墓地里,竖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这是官庄村群众为纪念本村为国捐躯的亲人而建立的。长眠于此的先烈中,有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就是官庄村妇救会会长李臣。
  李臣,原籍河北省盐山县,1904 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丈夫靠烧窑谋生。日本侵略军侵占盐山以后,到处烧杀抢掠;地方上匪盗横行,民不聊生。李臣夫妇生有7个孩子,怎么维持生活呢?他们只好留下3个大点的孩子,带着4个儿女外出逃荒要饭,1943年流落到沾化县南部的官庄村。这里虽然荒凉,但地广人稀,野菜、荒草遍地,她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抗日战争时期,沾南一带是八路军的游击区,县妇救会会长陈震和区妇女干部赵光、黄士军等经常到这一带活动,在李臣家里常住。在她们的教育帮助下,李臣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担任了本村的抗日妇女救国会会长。
  为了掩护工作干部,她在村外荒草野地里挖了几个地窖,上面覆盖着蒿草做伪装。遇到日军“扫荡”或其他危险情况,她就把同志们藏在地窖里,自己和孩子轮流在外边警戒,送水送饭,从未暴露。有一次,县妇救会会长陈震的母亲带着陈震的小儿子寄居在李臣家,一住就是半年多。陈震的小儿子和李臣的小女儿都还小,需要吃奶,李臣总是先给陈震的孩子喂奶,自己的小女儿则在一旁饿得哇哇直哭。李臣看着女儿,心疼地说:“孩子,你让让弟弟吧,他的娘去抗日了,没娘管的娃娃最可怜。等以后胜利了,娘给你做好吃的,让娘的娃娃再也不挨饿了。”后来陈震儿子咿呀学语,第一声“娘”就是叫的李臣。
  一次伪军“扫荡”,挨家挨户要找八路军的孩子,想利用孩子逼出八路军战士。得知消息的李臣急匆匆往家赶,在离家门口不远的草垛边,见到了来寻自己的女儿。李臣焦急地问:“你弟弟呢?”女儿忙说:“听说鬼子要找孩子,俺把弟弟藏进了家里的粮囤里,就跑出来找你了。”李臣怕路上遇上伪军,便把女儿藏进草垛里,嘱咐女儿一定不要出声。李臣女儿哭着说:“娘,要是我被鬼子发现了咋办?”李臣安慰女儿道:“娘的孩子最勇敢,你等着娘,娘一定回来找你,娘一定回来!”李臣含泪舍下自己女儿,匆匆跑回家中找到陈震的孩子,带他躲进破草屋里,藏了起来。还好,日伪军“扫荡”无果后离开了。李臣赶忙再去寻女儿,又饥又饿、恐吓过度的女儿已在草垛里昏睡了过去。李臣背着女儿回到家中:“孩啊,娘对不起你呀,以后娘天天陪着你,不让你害怕;多给你做好吃的,不让你挨饿。”认识她的八路军战士们深受感动,亲切地称呼她“乳娘李臣”。
  1944年7月,沾化南部解放了。李臣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积极工作,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发动官庄农民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妇救会做军鞋;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开荒种地搞生产。
  1945年,李臣加入了共产党,任党小组长,代理村支部书记,领导官庄村群众完成了支前、生产任务。1946 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并派遣武装特务、“还乡团”,潜入解放区内进行破坏、暗杀活动。党和政府把各村青壮年组织起来,建立“联防”,剿匪反特。同时,也把李臣等目标大的党员、干部、积极分子转移到安全地点。
  沾化县和滨县的“还乡团”头子乔殿臣和耿希圣,带领百余名匪徒,时常出没于官庄一带。7月14日傍晚,李臣因事摸回官庄,住在家里。因叛徒告密,半夜时分,几个武装匪徒撞开李臣家大门,闯入李臣住宅,用枪威逼着她全家人。李臣平静地说:“别动他们,我跟你们走!”
  匪徒们用枪托打、皮鞭抽,烙铁烫等酷刑,残忍地折磨她,逼问谁是党员,谁是干部、积极分子?他们住在哪里?并欺骗她说,只要你说了就可放你回家。李臣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匪首乔殿臣、耿希圣见从她身上一无所获,便于拂晓时分,把她拖到村东树林里枪杀了,把尸体扔到井内。
  为了严守党的机密,42岁的李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官庄人民为了纪念她,把她遇难的那口井定名为“阶级教育纪念井”,人们经常在井边讲述李臣的英勇事迹。
  (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