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掩高士雪,终身误,意难平
文章字数:1,315

  滨州实验中学2022级2班 刘可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化作红楼遗梦。薛宝钗变成了红楼日暮途穷结局的受害者、成为荒唐末世中的社会牺牲品。
  作为贤能的古时女子人物代表,若无班姑、蔡女之德才如何能配得上宝玉。其貌若杨妃,人多谓黛玉而不及,却对那不公的社会秩序无半点不满,封建社会晚期的旧观念决定了身世的悲戚。
  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不负金陵十二钗之首之盛名,有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其意为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父亲死后,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家世变化,使得宝钗过早体会人情冷暖,这是宝钗早熟懂事的重要原因。宝钗没有因为家境变化而变得自私自利,她更加关注别人的冷暖。她关注到湘云深夜做女红,关注到香菱向往写诗,关注到黛玉缺乏温暖,关注到邢岫烟衣裳单薄等等。大家称她为“宝姐姐”,名副其实。虽为女子,却承担家庭的重担,如此忠孝,令人动容。作为小女子,她有戏彩蝶的天真烂漫;作为宝姐姐,她有亦师亦友的谆谆教导;作为能相较高下之友,她能在黛玉病痛时送来关怀的燕窝;作为才女,她有“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的才华横溢。纵比黛玉的“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宝钗笔下“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竟更出人之上,人谓藏愚,自云守拙,却能与其诗中察其鸿鹄之志。她迈向智慧之殿堂,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注定寂寞无伴。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她和黛玉湘云不同,她连接世俗和风雅,不像黛玉和湘云不和外界接触,不懂得柴米油盐的贵,只和诗书相伴。她理解人性中的瑕疵,进知芸芸众生,退知诗书田园。但又有鸿鹄之志,看得到曙光,不局限于个人的眼界,但对所处的环境游刃有余,博得众人的喜爱。热闹的诗会本是女孩们争奇斗文之地,一首《咏太极图》露出了宝钗守旧愚昧的一面。《西厢》《琵琶》象征着宝黛的浪漫主义精神,宝钗劝言:“最怕见了些
  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虽知那时读书报国的人并不常见,却依旧劝宝玉读书考官,认为只有读书报国才有出路。这也是宝玉与其疏远的原因之一。纵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于弥弥毫末中品读红楼,宝钗的性格便展现得淋漓尽致。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凤姐设计取笑刘姥姥,姥姥作为“丑角”配合着演出。在剧目的高潮,刘姥姥的行为引人发笑。文中描述,“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扶在桌子上。”无不彰显史湘云的泼辣,黛玉的温柔亲切。可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文中却没有对薛宝钗的描写,难道是曹雪芹遗忘了吗?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怎会遗忘?其实不然,真实状况应是:宝钗,拥有女主人的志向和度量的人。虽有笑意,却仍面不改色。这正是有人说,这可能是故作玄虚,实则,这正是曹雪芹的精妙之处。“高处不胜寒”或许是宝钗的心境罢。但在当时男女不公的社会,宝钗的一腔热血终被封建统治集团的冰雪掩埋。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比作“雪”,皆是一再说明宝钗的性格特点,她出自真诚的爱,才会让黛玉叹服。伤怀日,寂寥时。若宝钗生于当下,量亦能成其大事,感伤兮不应负累那好儿女。钗掩高士雪,终身误,意难平。
  (指导教师:何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