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宝莉”卡风靡滨州众多孩子跟风“入坑”(上)
不少学生沉迷 有甚者半年花销近10万
文章字数:2,495


  □晚报记者 时 晨 张卫建
  “R系列普卡不值钱,高卡位才能回本。”“纯靠手气,抽一弹的时候拿了两包就出黑背了。”“上头了,直播间端了10整盒才出SC。”……
  这些话,出自几名滨州的中小学生之口,你相信吗?普通人听上去可能一头雾水,但对于“小马宝莉”卡牌玩家,便是秒懂,对他们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行话”。
  “小马宝莉”卡牌是动画片《小马宝莉》的周边衍生品,有玩家简称之为“小马卡”,外观为扑克牌大小,价格从每包2元至20元不等。卡牌有不同的等级或者卡位,从普卡到高位卡,卡位等级越高越稀缺,抽中概率低,而正是玩家对稀缺卡的追求,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沉迷于买卡和拆卡,对此上瘾停不下来。
  沉迷 有滨州孩子为此花销近10万元
  卡牌精美的外观、抽中高等级卡的心理满足感、以及同学朋友间的炫耀带来的虚荣感,是“小马宝莉”卡牌能快速流行起来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也早早接触到了手机直播间和各类开箱博主的短视频等网络营销推广手段,让缺乏自控力和辨识能力的未成年人瞬间跟风直至“上头”。有家长表示,半年内,孩子买卡已经花了近10万块钱。
  在市区就读初二的李同学对记者说:“一开始是同学送我的卡牌,因为我喜欢《小马宝莉》动画片里珍奇的形象。后来就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网络了解到了更多,用零花钱买卡,买的越来越多,随着推陈出新,感觉根本停不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估计花了几千块。现在家里到处堆着卡,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那些重复的不值钱的普通卡牌,基本都随着拆包顺手扔了。”
  高中生王同学也是卡牌痴迷者,她告诉记者:“之前我买盲盒,后来想‘退坑’的时候,接触到‘小马卡’,相比五十几元一个的盲盒,最低2元的定价吸引了我,毕竟我还没有赚钱的能力,都是父母给的钱。但后来发现也并没有少花,随着品类和周边以及联名商品的增多,买的频率越来密集,金额越来越大。”王同学坦言,自从痴迷卡牌后,原先与同学交流学业慢慢变成了交流抽卡心得,甚至偷偷搞起了“二手买卖”,占据了一部分学习时间,导致上次期末考试成绩有所下滑。
  对卡牌略知一二,但没有参与其中的旁观者高三生赵同学有她独特的见解,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和起伏涨落,每个人的人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的人选择参与,有的人选择旁观,选择参与的,可能赚了,可能赔了,但收获了经历,选择旁观的可能最终收获的是内心的平静。所以,卡牌对我来说,我感觉能看到它的本质,我不会刻意抗拒,也不觉得它有多大价值,但强硬的禁止一定会让我觉得‘凭什么’,也会在同龄人面前觉得自己很‘out’,所以,只要懂得增强个人自制力,坦然处之就好。”
   热销 市区众商家卡牌销量一路走高
  记者在市区一些玩具类、精品类、百货类商超门店均发现有卡牌在售。
  滨城区中海银座附近的一家文具店店员对记者说:“你看现在哪家文具店、精品店、玩具店没有这个,甚至很多零食店都在门口醒目位置摆上卡牌招揽生意了。”
  另一家连锁精品店负责人说:“去年开始,卡牌类一度成为我们店玩具类销售量最高的商品,孩子们一进来就围着卡牌转,过年那会好几款都卖脱销了,现在暑假,前来选购的孩子和家长依然很多。”
  周末,正在一家文具店购买卡牌的10岁学生周同学对记者说:“我今年2月开始迷上‘小马卡’,在很多店里买过整盒的卡和漂亮的卡册,平时我看过开箱视频,所以拆包的时候会讲究仪式感,高级卡和特别喜欢的普卡会经常拿出来赏玩。我还会自制卡包,我会挑选好看的卡片,和妈妈一起做手工,但这些都在我放假的时候做的,上学的时候我基本不会弄这些。”
  在天猫购物网站的卡游官方旗舰店,记者观察到其有89万粉丝的关注,较之前一周涨粉五千,热销链接均有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销量,在实际操作中,还提示在最近一日的时间,有700余人加购此商品。虽然在商品详情栏有醒目的消费提示: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需取得监护人同意或有监护人陪同。但实际购物操作却“畅通无阻”,在知晓支付密码或者开通小额无密支付的前提下,可以轻松完成加购付款流程。
  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惠民县上五年级,平时跟着老人生活,会拿着老人的手机网购,前后零散着买了不少,“这不就是赌博吗?这次买的卡包里没有所谓的‘好东西’,就立马拿起手机继续买,我也提醒过孩子要有节制,但她姥姥说总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不是在手机上买就是到各种门店买,这半年,在卡牌上的花销约为3000元。”
  思考 学生沉迷卡牌该何去何从
  家有初中生的孙先生说:“我觉得没必要禁止,但是需要管理。现在的女孩就玩小马宝莉卡,男孩就玩奥特曼卡,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玩过干脆面卡、水浒传人物卡等集卡,基本也是这种‘开盲盒’的形式,同样分等级高低。对于我孩子从小到大玩的东西,比如起泡胶、水晶泥、咕卡、手办等,孩子的持续关注力不是特别持久,随着年龄的长大,迟早有一天,孩子会有其他的兴趣的,好好引导就可以了。”
  而另一位学生家长却不像孙先生这样淡定,在市东区经营果蔬超市的许女士对记者说:“我孩子现在四年级,买卡前后花了至少1万了,我平时忙于进货看店,孩子就偷摸拿钱买,整个房间到处都有散落的卡。每抽到想要的卡,按孩子的话讲,就感觉‘祖坟冒了青烟’,兴奋地连蹦带跳,要是没抽到,整个人就很沮丧。最近好像在同学间搞起了交易,互相买卖,我就狠心直接给扔了一些,结果变本加厉,孩子哭闹着绝食甚至不上学,我现在只能慢慢说服教育,也正在寻求学校老师以及孩子好朋友的帮助,准备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和奖惩政策,希望能有改观。”
  有教育专家分析认为,如今卡牌收集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小学生群体中盛行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满足了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家长宜疏不宜堵。部分学生连续购买就是为了获得稀缺卡牌,有不少为了回本或者挣钱甚至在同学中买卖卡牌,占据了大部分学习时间和精力,所以从商家、家长、学校的角度上来看,需给予孩子更多的引导和关注,多关心孩子生活和情感需求,摆正其物质层面上的攀比行为和玩卡成瘾的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更完善的体系以及更完备的未成年人消费保护机制,进一步规范卡牌市场,严厉打击商家不良营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