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养生需知“三宜三忌”
文章字数:1,051

  长达40天的三伏天终于谢幕,正式迎来了出伏。出伏后,炎热渐消,整体气温也将下降,但是这个时节,由于温度波动频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出伏后,有哪些养生常识要知晓?●宜饮食清润
  刚出伏的这段时间,既有暑热余气,秋燥也开始明显,要警惕燥热伤人。
  日常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苹果,蜂蜜等,这些食物除了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忌食煎炸烧烤,否则易生湿热,损伤脾胃,加重秋燥。
  ●宜及时添衣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加衣服。
  脖子、后背、脚部等血管丰富的地方需要重点保护。
  老年人和孩子免疫力低、御寒能力弱,遇冷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患有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受到寒冷刺激也易导致旧病复发。
  ●宜运动平缓
  出伏后,人体阴精阳气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量不宜过大,以舒缓柔和为佳,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如健步走、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
  需要注意的是,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太早晨练容易使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血压波动,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忌睡眠不足
  出伏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若出伏后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建议早睡早起,在夜间11点前入睡,睡眠时间可较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也可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总时长。
   ●忌情绪悲伤
  出伏后,秋意越来越明显,天气由热转凉,身体也会由兴奋、积极向上的状态转入消沉、向内的状态,不利于人体健康。
  在精神调养上,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
  建议在天气晴好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既能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转移情志。当情绪悲伤无法排解时,也可向亲人、朋友倾诉,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忌滋补腻补
  出伏后适当进补,不仅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而且也为抵御寒冬的侵袭奠定了物质基础。
  秋季进补仍应以润燥为前提遵守“温润、平补”两大关键,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忌暴饮暴食。
  对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