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朋的诗与远方
文章字数:1,619



  晚报记者 陈雯雯 /文 张斌 张宁/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每朗诵起这些经典诗词,孙殿朋都会惊喜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平仄韵律之美。2017年,从顺口溜到打油诗,再到平仄押韵的格律诗,孙殿朋开始了自己探索写诗的旅程……
  时光的齿轮回转到2006年,那一年孙殿朋入职滨州市人社局工作,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彭敏老师来滨州学院搞了一个讲座,孙殿朋带着孩子去听,当时他觉得自己的诗写得还不错,咨询彭老师为什么自己投稿老不中,彭老师婉言道,“你继续学习吧。”孙殿朋意识到自己的诗词创作还有很多不足,就更加努力地潜心研究,把工作中的闲暇时光,都用来阅读和创作诗歌作品。后来,因缘巧合,他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写诗的朋友叫道昆仑,道昆仑告诉他诗词不但要押韵,还要有平仄格律。“入夜清风晚,晨兴玉露明。梧桐疏
  影瘦,一夜一秋声。”写
  诗更多的是有感而发,有时候,孙殿朋突然有了创作灵感,他就抓紧时间把一句或者两句想好的词记在手机上,等再有灵感或者回到家之后,把剩下的几句完善起来。古人说的好,“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作诗也要讲究推敲。
  孙殿朋沉浸于诗歌的格律之美,学会了如何进行诗词创作,真正了解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好处。但如何将中国古诗词的多彩、丰富和美好,传达给更多的孩子们,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创作诗歌,成了他当时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他决定自己带着孩子们共同学习诗词。
  从2019年3月开始,孙殿朋开始他的“诗词学堂”教学活动,他给孩子们讲诗词的由来、发展以及写作要求,孩子们基本上是1年级到6、7年级,他们这个年龄段记忆力非常好,“有时候,我们讲完课就发个朋友圈,有很多人就问我,孙老师,我们能来上课吗,怎么收费?”“来吧,不收钱,来了就是对我们的支持。”当时孙殿朋就一个念头:好不容易组起队伍来,不能散。
  经典诗词一直以一种丰富的生命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中,为了更好地和孩子们学习诗词,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诗词背后更深层次的平仄规律,孙殿朋和孙静老师还一起编写出版了一套适合孩子们学习咏诵的诗歌教材,孙殿朋亲切地称它为“备课本”。“我们有一个学习内驱力在里面,只有自己喜欢诗词,才能一直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从2019年4月13日的第一节“诗词学堂”到今天,每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孙殿朋和孙静老师都会准时出现在他们的学堂上,饱含热情地带着孩子们学习诗歌,而这样的公益课程一做就是5个年头。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时间一年年地流淌着,孩子们的诗词也慢慢开始有模有样起来。“日暮残阳送小舟,黄叶落,年华又一秋。”小孩子是不了解诗意的,但这没关系,就像唱歌一样,在行云流水间就增长了孩子们的底蕴。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我成长路上有他们,他们成长路上有我。这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孙殿朋非常开心地说。
  孙殿朋还秉承“让阅读陪伴童年、让书香润泽家庭”理念,以国学为纽带,诵读经典,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文化之根,教育引导女儿孙柏寒从小学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省、市各类诗词大会、朗诵、读书活动,将经典诵读全面融入家庭生活,在传承中继承和创新,提升一家人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让民族自豪感根植于心。
  他经常和女儿在上学的路上进行“诗词接力”,诗词也俨然成为他们交流互动的相处方式,“小麦,秋天快到了,你还想着什么关于秋天的诗词吗?”“《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什么逢秋悲寂寥?要找到让她容易记忆的方法,如果不把这首诗的意思讲通,背景、想表达什么感情讲明白,她可能理解起来挺难的,但只要把这些问题弄通,应该挺好背的。”
  诗人,应该是站在风雨里,依然能够放声歌唱的人,是能给生命寻找到光明,寻找到一个出口的人,站在精神的高度,感悟生活,享受生活,让每一个日子都丰富多彩,充满阳光。孙殿朋正朝着他的的诗与远方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