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轻松看20个棚,日产菌包超万个
智慧菇棚让农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文章字数:1,086


  通讯员 李蓓蓓
  近日,走进邹平市明集镇牛家村食用菌基地的智能大棚,随着自动传送带将一个个菌包送入大棚,工人依次将菌包整整齐齐地码在棚架上,忙碌而有序。
  食用菌基地是牛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落成的菌包菌种培育项目,建设培育车间2000平方米,生产大棚20个,保鲜冷库4个,项目实现了食用菌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大棚里安装空调装置,可以保证菌包培育所需的温度。”牛家村党支部书记穆玉文介绍,菌包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夏季很难培育,但智能大棚内常年可保持在18—22℃,这就突破了季节的限制实现一年四季都可育菌包。
  跟随穆玉文来到1号棚,一个悬挂于菇棚西侧长宽约20—30厘米的控制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菇棚配备的数字化种植系统,穆玉文称它为“智慧大脑”。轻触屏幕,气温、湿度、氧气含量、光照……7大方面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来。据了解,数字化种植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科技产品,与之配套的70余个传感器和20个监控设备均匀地分布在棚内不同位置,对菇棚环境进行24小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上传至系统。系统与温室大棚中的其他设备进行联动,完成降温、除湿、通风等操作,为菌包培育营造出最佳的生长环境,农户还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随时调取大棚的信息和适时监控画面,并根据需要进行远程操作。
  “现在我手机显示3号棚气温偏高,需要降一下棚内温度。”说着,穆玉文对3号棚温度进行了调节,半小时工夫大棚内温度降到了23.9℃,完美地完成了一次“一键控温”。“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10多项调节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太方便了,这20个大棚我一个人就够了,每年人工成本就降低40%。”穆玉文对智能菇棚带来的便利相当满意。
  在菌种培育方面,基地也实现了自动搅拌、自动装袋、连续灭菌、无菌接种等生产工序流水作业,“现在每个棚每天可生产菌包1.2万个,6个月轮换一次,产量比刚建基地时翻了好几番,年产值达到了600万元。”穆玉文说。
  随着蘑菇产业的发展,目前,食用菌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农户进行蘑菇养殖,与农户建立了完善的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由基地统一向农户提供菌包,统一进行种植、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并按统一价格开展销售。“周边200多名群众就近到基地从事接种、分拣、包装等工作,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明集镇党委组织委员祝浩说,通过雇用周边群众,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据介绍,牛家村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再流转村集体土地45亩,新建蘑菇养殖大棚24个,形成菌种培育、蘑菇养殖、产品开发全产业链,预计可年产鲜菇500万斤,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全面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