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潮 鲁绣“出海”
文章字数:1,674







  开栏的话:非遗工坊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其中,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52家。
  本报开设《滨州非遗“活起来”》专栏,聚焦非遗工坊,关注非遗如何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讲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实现非遗文化与人间烟火双向奔赴,让非遗“活起来”。
扫码看精彩内容。
史荣秀(中)展示鲁绣技艺
纯手工绣《三牛精神》
  
  晚报记者 纪方方
  细针穿梭,绣线婉转,传统手艺人将一丝一缕织就成一件件绣品,色彩绚烂,亮人眼目。
  阳信荣秀绣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荣秀是鲁绣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年来不断创新发展,使鲁绣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打造了鲁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工艺刺绣品生产企业、山东鲁绣刺绣行业领军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6000万元左右。
  多年以后,“我”就成了“你”
  作为“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山东省简称“鲁”,故名鲁绣。
  2023年,荣秀绣品跻身省级非遗工坊,史荣秀激动不已。她和丈夫2002年都在国企下岗,暗下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先是办起地毯加工厂,成为临沂一家国企地毯加工厂的区域总代理,赚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地毯行业大幅下滑,史荣秀重新拿起绣花针,开始了刺绣发展之路。
  史荣秀回忆:“鲁绣技艺由我曾外祖母崔氏传至外祖母刘秀芝,后传至母亲崔焕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从小喜欢跟着姥姥、母亲学习刺绣,希望自己成为像她们那样手艺精湛的人。”
  一针一线,传承百年工艺。史荣秀一开始做纯手工绣,在社会上招了不少人,一针一线交给大家如何制作珠绣、丝带绣、镂空绣。她说,当时市场非常好,主要销往中东地区、德国、俄罗斯等,订单供不应求,桌布、台布等家庭装饰品都是出口畅销品,一个月能挣二十多万元。
  绣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订单量加大,受限于纯手工绣速度慢,如何从传统鲁绣突围?史荣秀不断进行探索。
  2009年,成立荣秀绣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2栋办公楼、4个大车间、63台现代化自动绣机,企业每一步发展都饱含心血和汗水,史荣秀告诉记者,“公司刚成立那两年,我在车间手把手教员工,每天忙到凌晨两点半,一点点慢慢发展起来。”
  史荣秀介绍,电脑绣花机效率是手工刺绣的1000倍,绣女们由“一撑一人一绣”演变为“现代化规模生产”,生产的工艺绣品、家纺绣品、高档蕾丝花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婚纱、服装、窗帘、家用饰品、床上用品,年产工艺绣品30万套、高档蕾丝花边500万米,远销英、法、德、中东、一带一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鲁绣技艺推向国际舞台。
  史荣秀秉承“传承、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打破家族世代传承的惯例,培养出大批技艺高超的鲁绣工匠。现在采用机绣和手工绣相结合,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人就业。
  创新赋能企业行稳致远
  非遗传承离不开创新,厚植创新沃土,企业活力迸发。
  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史荣秀创新发展,采用新技法、新材料制作新型绣品,现已成功研制出婚庆系列、镂空绣系列、珠绣系列、婚纱礼服辅料等系列绣品,花样花色多达上千种。
  “我们在工艺、花型、绣线、布料上不断创新,还推出了火爆朋友圈的马面裙。”史荣秀介绍,马面裙的花型是织金工艺,裙子和织金工艺都属于非遗传承,期待咱滨州60岁以下姐妹的橱柜中都有一款好看的马面裙,穿出滨州特色。
  在史荣秀的努力下,公司被授予中国鲁绣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研发基地。目前,鲁绣传承发展有何难点?史荣秀坦言,鲁绣销售前景可观,拥有多年积累的成熟海外销售渠道,今年还新增了美国客户。只是疫情期间公司新上了医疗器械产品,压了些资金,希望相关部门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盘活资产,支持资金周转,使鲁绣文化发展走上快车道。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谈及未来,史荣秀表示,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非遗文化让她信心倍增,今后要和国内其他绣派传承人多学习多交流,计划和湘绣大师合作,融合发展开发文旅新产品,并在公司成立产学研基地,发展壮大鲁绣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