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赋》:
无棣一棵“文化红荆树”
文章字数:2,771


晚报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李晓旭 高士东
  在无棣县城,于长銮先生的住所看似普通,却别有风景:门前一棵天生的红荆居然长成树,因而斋号“柽柳轩”。
  于长銮写到——红荆,俗名荆条,别号柽柳,野生灌木,多见于盐碱荒洼,成树者极少。我门前有一棵红荆,多年成树,为小城一隅之独特景观,赋诗以记之:“红荆门边生,疑是风吹来。凡木不择土,偏来依穷宅。墙根不忌狭,檐下不嫌矮。雨水自浇灌,薰风任剪裁。十年长成树,百媚花常开。日夜守轩门,寒暑志不怠。爱切不避谗,亲诚不讳猜。情笃实堪夸,资我好情怀。”
  碣石巍然,汉垒盘旋,唐枣吟风,古塔冲霄……于长銮站在生他养他的文化沃土上审视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细读《柽柳赋》这本书,在笔者看来,于长銮老人就像这柽柳,扎根曾经长久盐碱的无垠荒洼,不惧风霜、自在自得地成长,为家乡添了一个标识、一处风景、一番味道……
  >>>周恩来总理和两个无棣人两杯酒的故事
  《柽柳赋》一书有人物春秋、乡土人文、名山碣石、李山书画、艺苑漫步、刻石碑铭、文学履痕、书首卷尾、尺牍摘抄、附录等版块。
  书中文章,写作年代跨越半个世纪,带着岁月痕迹,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1987年,于长銮成为全省文史系统第一个获得编辑职称的专业干部,1991年应邀参加了华东文史工作会议。其文史编辑功底在本书中展露无遗。譬如,在“人物春秋”版块,聚焦的都是无棣籍在外的杰出人物,文章都有抢救性价值。文章主角建筑大师张镈、京剧名宿李洪春、抗日名将冯安邦、秘密交通员牛保正,他们见证了诸多历史风云,文中很多珍贵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止滨州、无棣人爱读,很多文史爱好者都将其视为珍贵文献。
  其中,《周恩来和两个无棣人》一文曾登在《联合报》文史版首,讲的是周总理笑谈天津往事让李洪春罚酒一杯,在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周总理向张镈敬酒一杯。原来,李洪春与周恩来同年,周恩来还在南开读书时李洪春便已名震京津。当年,周恩来为看戏翻墙出校,被老师罚站一小时。新中国成立后再见,周恩来便回忆这段故事,还让李洪春罚酒一杯。那是李洪春一辈子唯一一次喝酒,一饮而尽,酣畅淋漓。而在人民大会堂落成后的庆功宴上,周总理向设计者张镈敬酒,并称:“我很满意,我给你的建筑打五分!”
  书中长篇专访资料《九旬泰斗话梨园》曾被收入《山东文史集萃》,该文详细记录了李洪春走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的回忆,更记载了他与梅兰芳、马连良、林树森、周信芳、杨小楼等梨园名角的故事,非常珍贵。
  我们注意到,在“人物春秋”版块,单写张镈大师的文章多达六篇。于长銮是第一个联系到张镈的无棣人,张镈生前写给于长銮的信函有近30件。从重新设计海丰塔到返乡考察,从《张镈回忆录》的撰写到落叶归根,再到无棣开放张镈纪念馆,数十年间,张镈晚年对无棣家乡情深款款,于长銮都全程见证、参与策划,助力良多。
  >>>作者堪称无棣文史“活字典”,提议为碣石山复名,带动更多人投身无棣文史研究
  在本书“乡土人文”版块,作者对无棣文史做了深刻梳理,引经据典,每句话皆有出处,可读性又很强,对挖掘无棣文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如对姑溪居士李之仪的介绍、对无棣“大宅门”海丰张氏、海丰吴氏情况的梳理,都是娓娓道来。《无棣京官考略》《无棣籍知县知多少》《无棣进士名录》《无棣人列外籍‘名宦祠’名录》《无棣历代州府仕籍录》《吴式芬年谱辑录稿》等文章都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精心梳理,宛如一本可供参考的“字典”。
  “为碣石山复名,是我一生值得提的事。”于长銮如此说。在本书“名山碣石”版块,有7篇文章,正本清源话碣石,提出鲜明观点,“名山在无棣,马谷即碣石。”于长銮说,无棣碣石山,小则小矣,价值却大。它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于长銮与郭云鹰、徐景江等人多年考证确认,不仅曹操登临此处,为秦始皇寻找仙人的徐福也曾经过此处。至今,于长銮撰、付殿文书《碣石复名记》立在碣石山北坡半山腰。
  刻石碑铭,不止《碣石复名记》。本书还收录了于长銮所撰写其他碑文多篇,如《唐枣碑铭》《无棣县重修海丰塔记》《渤海黑牛赋》《凤凰台》《永乐园赋》等。
  不止这些,数十年来,于长銮大力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编辑“无棣文史资料”,编辑成果达百万字。他在业余时间还编印了文艺丛书《枣乡情》《海丰塔风情》《黄金海岸》《无棣人文》等。
  他还以深厚的人文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鼓励着更多中年人、青年人投身当地文化研究。在他家,常有无棣青年不告而临,坐在沙发上望着疑惑的于老:“老师你讲啥我都爱听,我来就是为了听你说话。家里以后有啥零碎活,尽管留给我。”
  >>>作者是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本书有诗歌、剧本、评论、散文等多种文体
  “杂家”,是老朋友对于长銮的认知。诚然,于长銮博学多闻,富有创造力、鉴赏力,其工作横跨多个学科、领域。除了学者,他还是一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他是个作家,出版有诗集《棠棣赋》《婆枣树》等,还有报告文学合集《黄金海岸》。其《牵“马”上高楼》叫响一时,是代表作。该文万余言洋洋洒洒,将高楼人治理马颊河的英雄事迹付诸报刊,当时名噪地、县文坛。
  他是个剧作家。1964年,于长銮在省《群体演唱》发表了歌剧《买马》;1970年代,他的戏曲剧作《枣花蜜》《相亲》《卖驴》多次得奖。其作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泥土味道,宛如从枣乡庄稼地里长出来的。
  他是个评论家,如本书“艺苑漫步”版块14篇文章都是书画评论。于长銮的美术评论荡人心弦,读其文章如观赏山水、花鸟、骆驼图画作,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尤其1977年开始,他与旅美画家李山的交往,堪称当地美谈。单是评论李山的画作,于长銮就写了10余篇。而无棣李山纪念馆的成立,正是起于于长銮的沟通、策划。
  1995年,与台湾联合举办书画展览,于长銮曾向台胞出一上联,以求应对,文曰:“炎黄同宗,书画同源,同胞同心同力,弘扬传统文化”,台方几位朋友竟一时不能酬对,台湾“澹宁书会”会长曾玺先生为此联内容所感动,慷慨挥毫并书写一帧书法作品相赠。
  本书推介,以这样一首诗收尾吧。
  赠于长銮先生
  鲁北一老叟,古稀文不朽;才高愈九斗,学富冠棣州;论剑铭碣石,著书矫史谬;宏篇润古刹,华章赋海楼;骥志在笔耕,韶华谱春秋。
  ——顾峰(作家出版社)

  作品简介:本书是于长銮前半生文学作品、文化研究的总结,也是无棣县的一份珍贵史料。由无棣籍著名画家李山题写书名,杨宝珩作序,商玉明作跋,张令萍、门福通撰写了专题文章,胥桂芬校勘,李耕田策划。
  作者简介:于长銮,无棣县信阳乡于家村人,1937年生。曾任县政协常委、文史办公室主任、无棣县诗词学会会长。现任“张镈纪念馆”“李山美术馆”名誉馆长和海丰塔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等,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会员、齐鲁书画协会会员、省先进文史工作者。作品传略入选《世界书画铭录》《中国世纪专家》等。出版文学专著《棠棣赋》《柽柳赋》《黄金海岸》等。撰唐枣树、海丰塔、碣石山等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