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钰:赤泥新生 固废成宝
文章字数:1,551



晚报记者  张迎宾 通讯员 张晨蕙 郭岐超
  程钰,一个从贫穷山村走出来的特别“爱折腾”的孩子,毕业后不安于科研单位平淡的工作,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了“良机”,专业的敏感性让他决心在赤泥利用领域走下去。创业不易,创新不止,程钰博士带领团队改良技术,让碱性废料赤泥变身成绿色环保、优质可靠的新材料。
  程钰博士出生在泗水县星村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2000年9月考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2004年9月考入东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经历二十三载寒窗苦读,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之后,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进入济南市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一次调研 迎来人生转变
  2012年5月的一次常规调研,迎来了他人生方向的转折,当时还没意识到,那座山一样的赤泥堆场除了带给他感叹,还将成为他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转变。所谓赤泥就是炼铝过程中产生的碱性固体废渣,赤泥的巨量堆存在带来严重的环境与安全隐患同时,已经成为制约铝产业发展的最大技术瓶颈,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一大痛点。
  十几年的专业知识积淀和敢想敢干的性格让他毅然做出了抉择,向赤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这一人生的重大决定,让他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全国近百座赤泥堆场。人生目标也随着红色的足迹变得越来越清晰,脚下的这片红土也成为起飞的起点。
  >>>攻坚克难 实现技术突破
  2012年10月,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之路。2016年4月,他放弃了舒适安逸、待遇优厚的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前人从来没有成功过的赤泥大规模产业化利用工作中去。同年4月,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山东海逸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魏桥铝电公司庞大的赤泥存量开启了他的赤泥大规模产业化工程利用之路。
  正如最初的预见,赤泥利用的产业化之路布满荆棘。尽管筚路蓝缕,却也从未放弃。最初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没有成熟的生产设备,甚至连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为了一个指标的合格他和团队连续在办公室吃住一周,为了能够做出符合要求的中试设备,他们自己动手去焊接改造......程钰博士说:“因为创业之初的压力巨大,我陪伴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缺席了女儿的成长历程。最难忘的就是当年爱人带女儿探望我时,用肉嘟嘟的小手帮我擦掉混着赤泥的红色汗水。”
  时光荏苒,熬过最艰苦的三年,终于实现了核心材料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从最初的一公斤到一吨、从一吨到百吨千吨的突破。通过在赤泥中掺加核心改性材料以及机械压实作
  用,促使赤泥颗粒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将具有一定污染性的赤泥转化成绿色环保、优质可靠的工程填筑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从而实现赤泥低成本大规模的工程利用。技术层面的突破让接下来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平坦、也更加自信。
  >>>未来可期 赤泥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当创业的初心与社会价值相叠加的时候,他所做的努力自然获得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2018年,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获得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滨州市“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他的创业项目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逐步认可,主编了第一部赤泥公路利用的地方标准、产品入选各部门的推广与产业目录。
  未来可期。他自主研发的改性赤泥路用技术,已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国道309、淄博市政道路等三十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他创办山东海逸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与魏桥集团、中铝集团等氧化铝龙头企业签署排他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未来五年,将携手各大龙头企业在全国形成千万吨级固废利用环保产业,推动形成百亿级市场规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赤泥规模化工程利用技术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他和团队将继续秉承信念、坚定理想、不断创新,为实现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