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滨州特色的引黄灌区文化
文章字数:2,198
    博兴打渔张引黄灌区(资料图)


  晚报记者 孙洪师 通讯员 舒娜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关乎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也哺育着沿岸诸多城市。
  从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出现了有明确特征的文化形态,华夏先民选择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为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提供了养育生命的水源。同时,易于栖身和生存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狩猎采集和耕种条件,使得华夏先民最早在黄河流域发展旱作农业并进行农业开发,农耕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并改变了农耕民族的进程。
  在与水害博弈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联合起来的重要性,经过不断分化、聚合,逐渐学会了联合起来治水,并学会利用水利进行种植,进一步使黄河融入生产生活,以农耕业为基础,带动了灌溉工程、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术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四大发明的出现,对世界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开发历程中,黄河水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滨州区域得到高度融合,黄河水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对黄河水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知识等;农耕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对农耕生产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掌握,以及农耕技术、工具的创造发明等,这两种文化在滨州高度融合为一体,长久传承,广泛应用,不断丰富,成为滨州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滨州区域位于黄河最下游的濒海平原,土壤含盐率高,淡水极端贫乏,春秋季节旱情严重。为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工农业生产,充分利用黄河水土资源,致力于发展引黄淤灌事业。1956年在博兴县打渔张(即王旺庄)首建大型引黄闸,开创了人民引黄事业,由此掀起引黄灌溉高潮,沿黄各县相继兴建引黄虹吸、涵闸灌溉工程,建成了张肖堂、白龙湾、胡楼、大崔、归仁、王集、刘春家、大道王、打渔张、韩墩、簸箕李、小开河、道旭等引黄灌区。
  作为滨州市最大的引黄灌区,1959年10月,惠民县簸箕李引黄灌溉闸动工兴建。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南枕黄河,北抵渤海,西依济南、德州2市边界,东邻白龙湾、小开河灌区,灌区范围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控制面积301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3.5万亩。2005年,簸箕李灌区列入国家第二批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也是国家新增千亿吨粮食产能区规划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簸箕李灌区遵循着“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基本理念,紧密围绕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实施了多项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维修养护、水土保持工程等,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连心灌区”。
  作为黄河下游的百万亩大型灌区,韩墩灌区位于黄河左岸,西邻秦台河、秦口河,东至褚官河、马新河,南依黄河,北临渤海,1958年开始兴建,灌区内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滨州市粮、棉、枣、盐、牧、渔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近年来,韩墩灌区在发挥工程供水效益的同时,推进灌区生态水利发展,将水文化建设与景观建设深度融合,创建水利风景区。2012年底,韩墩灌区成功入选第十二批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韩墩灌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誉为滨州市的“天然氧吧”和“绿色屏障”。
  作为山东省引黄灌区建设管理的典范,小开河引黄灌区地处黄河左岸,南起黄河北岸的里则街道小开河村,北至无棣县德惠新河,全长91.5公里。1993年11月,小开河引黄灌区引水闸动工建设。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引黄工程通水典礼举行,2000年,小开河干渠全线贯通,开创了引黄灌区模型试验的先例,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模型试验的灌区。2010年12月,小开河灌区成为全国水利风景区评选历史上第一个引黄灌区水利风景区。2017年12月,小开河灌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又成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黄河文化和生态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和美丽生态带。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灌区渠首引水口原定于蒲台县打渔张村(后渠首上移至王旺庄,但工程仍沿用原名)而得名。打渔张灌区位于黄河右岸,在工程设计、泥沙处理、灌溉试验、排水改碱、土地改良、灌溉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财富,改变了灌区人民生产生活,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956年,打渔张灌区举行了盛大的引黄闸放水典礼大会,1958年灌区完成建设。1981年,为适应防洪需要,对渠首引黄闸进行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下游44米处。灌区在搞好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注重工程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与挖掘,形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2001年被命名为“打渔张森林公园”;2013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肖堂灌区位于黄河左岸,西起西沙河,东邻秦台干沟,南起黄河,北抵潮河,始建于1955年,是建国后惠民专区最早兴建的虹吸引黄工程,1956年建成。1979年虹吸管改建为引黄闸。2006年,对总干渠、东干渠进行清淤、边坡护砌和建筑物配套建设,改造之后的引黄灌渠美景如画,生态环境良好,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从“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的盐碱荒滩,到“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的“生态滨州”,引黄供水改善了滨州的生态环境,给灌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建成了大面积的良田,使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带动了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通道连绿、水系扩绿、村庄兴绿、林下透绿、湿地添绿、产业富绿的喜人场景,使得这片土地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融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