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枣树》:一片诗心满棣州
文章字数:2,926




  晚报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高士东
  读书极多、涉猎极广,于长銮是个功力深厚的学者。关于无棣,文献上有的事,他一定知道;文献上没有的事,他大概也了解。学界称赞他是无棣的百科全书,是接续无棣文脉的功臣。但跟他交谈、相处,您绝不会感到枯燥。
  从乡土俚谣到国史正传,于长銮信手拈来;从碑铭诗文到会议发言,他一气呵成;从楷隶行篆到流行歌曲,他样样在行。再艰难的日子,他也活出了滋味;再寂寞的生活,他也存留了童心。
  正是这样一腔热血、一腹博学、一派天真,成就了于长銮的诗歌。
  读者不必担心自己不懂格律、平仄,不用担心此书沉重、繁琐,品读这诗集,您必定会心一笑,因为作者笔下满是生活的情趣、乡土的热烈。
  >>>作者风趣自嘲——无棣荒洼里的一棵秫秸,歪脖子老树上的一颗浆包枣
  作为无棣诗词创作领军人物,于长銮曾长期任无棣县诗词学会会长,由他主编的会刊《棠棣诗词》长盛不衰,组织作者数百人,刊发作品数千件。比如,与国家《诗刊》联办的首届黄河口诗会和诗词学会主办的“爱国杯”诗词大奖赛声名远播,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于长銮却如此自嘲:自己就是无棣荒洼里的一棵秫秸,就是歪脖子老树上一颗浆包枣,不甚好看,却满是滋味。
  前些年,他喜好饮酒,大杯整瓶在手,呼唤文友。常言:好友深夜访我孤独人,岂能无好酒相伴!
  酒后,“说到慷慨激昂之处,往往手舞足蹈,又喜择用东坡、稼轩壮词佐之,形神皆备,具黄钟大吕气势。聊起乡女村姑、闺怨妇愁之见闻,则常用易安之句做点睛之笔。说到伤心处,听者尚未动容,他那里已自涕泪俱下,嘤嘤有其声。”
  回头看,于长銮的诗歌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抗日名将冯安邦是于长銮的亲姑父。至今,前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为纪念冯将军的书法墨宝还挂在于长銮的小客厅里。
  于长銮自小热爱文学,最早想当作家。但自渤海四中毕业后,再念不起书,他便开始教书——17岁当老师,边学边教,音体美、文史地等副科成为他的美差,并渐渐开始了文学创作。而后,又从文化馆调入县政协文史办,开始精心治史。
  于是,壮观的无棣古城修复,有他;声势浩大的碣石山复名,有他;价值不菲的张镈纪念馆修建,有他;左铁镛主编的《中国世纪专家》,有他;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世界书画铭录》,有他……
  一腔热血,一腹博学,一派天真,这就是于长銮。巡礼鲁北当代文化,你就发现,他始终在记录、刻写无棣的中国高度、世界高度,而他自己,也终成为枣乡的“中国高度”。
  >>>饱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情的理解、柔情的凝望,单是“枣乡风情”就有8首
  本书分为五章。仅从目录看,我们就能知道作者旧体诗、新诗俱佳,既有书卷上的古韵,更有庄稼地的土味,还有当下生活的新滋味。
  其中,第一章都是新诗,写人世沧桑、山川风物、乡土人文等。这些诗歌,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比如《新村拾零》组诗里的《变》:“庄稼把村落变小了,绿树把农舍抬高了。乡民并不满足,楼顶又装上,不锈钢的天线——是祈雨吗?不!是索取滋补精神的颗粒。”再如《苦难户》:“是富裕来得突然,还是贫穷没有走远?把存款折藏在柜底吧;这些通电的家什,摆着太显眼——占着钱呢!笑,也不愿叫别人看见。”
  于长銮的很多诗歌,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历尽艰辛仍韧性十足的豁达。您瞧,《老木匠起屋》开头:“磨不平的厚茧,砍不断的贫穷。陈年的锯末,吹不起希望的火星。他,担着日月过来了!”
  其中最感人的,当属《婆枣树》一诗,该诗1990年发表于《诗刊》。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以树喻人,情深意浓,感人至深。诗中这样说:“它吃黄蓿菜长大,佝偻着身子支撑着低矮的天空;衣不遮身,又能投下多少荫凉?在男人眼里,她是一颗棘子。压根啃盐碱皮,汗和泪都是咸的。只有丈夫知道,她心甜,活道也好……”
  最独特的一首,当属具有作者自述性质的《红荆树》:“红荆门边生,疑是风吹来。凡木不择土,偏来依穷宅。墙根不忌狭,檐下不嫌矮。雨水自浇灌,薰风任剪裁。十年长成树,百媚花常开。日夜守轩门,寒暑志不怠。爱切不避谗,亲诚不讳猜。情笃实堪夸,资我好情怀。”
  从这些诗歌里,可以清晰感受到于长銮对故乡深情的理解、柔情的凝望。比如单是枣乡风情就有8首;包括《婆枣树》《枣树赋》《枣花》《枣乡情歌4首》和《金丝枣的故事》。
  >>>新诗频登《诗刊》,旧体诗跻身“汉徘” 作者既是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又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很多诗人长于新诗写作,却对旧体诗的格律有所隔膜。有的长于传统的填词,却不善于创作现代诗。而于长銮比较少见,是二者皆优。
  正如张令萍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于长銮的新诗多次荣登《诗刊》,旧体诗也以较重分量跻身“汉徘”。他既是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又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本书第三章为诗词·汉徘·长短韵,大都是填词,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词作是旧瓶装新酒,重道而不追工。”张令萍序言介绍,于长銮填写了几十种词牌,或豪放或婉约,或抒怀或道情,无拘无束,信马由缰,不严平仄,但求意蕴,写得自然活脱,美不胜收。同时,律诗、散曲、汉徘参差其中。
  如《读李山国画<曾越昆仑>》:“雄视大漠志旷远,凌风傲雪出阳关;敢信天涯有芳草,驼峰高过昆仑山。”
  再如,《鹧鸪天·致连战先生——步陆游韵》:“家住长安落照间。半生世事不相关。痛定思痛情万千。不若寻根看家山;汉宫傲、志未残。何妨破例一开颜。元知来日无多牵,只期华夏共团圆。”
  这本诗集中收入了作者部分楹联精品。有节日礼赞、乡土联句,也有人文楹联、友情赠答。秦台、汉垒、唐枣树、斋轩、堂馆、碣石山、大觉寺,都是主题之一,美了乡土,秀了人文。既给名胜景区题对,也给农贸市场撰联。
  比如,为无棣籍旅美画家李山作品联句:“乡草芳遍天涯路,驼铃响彻万重山。”为吴式芬故居“宝砚堂”东便门撰联:“名士云集古风溯秦汉,紫气东来文光射斗牛。”为“海丰吴氏”撰联:“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
  1995年,与台湾联合举办书画展览,于长銮曾向台胞出一上联:“炎黄同宗,书画同源,同胞同心同力,弘扬传统文化”,久未得酬对后,于长銮自己对出下联:“日月共天,山河共地,共生共存共荣,构建和谐社会。”
  于长銮重情,很多好友也诗词问答、酬对,饱含乡情、友情、诗情。例如书法家王仲武赠诗充满对于长銮治学的期待:“古棣久叨太公履,人文济济冠三齐。羡君振起生花笔,补漏扬徽独任之。”
  篇幅所限,本文以商玉明的《跋“柽柳赋”》来收尾吧:“笔耕墨耘鬓霜秋,集成学识富八斗;柳轩诗行起鸾凤,玉壶文光射斗牛;剔撰碑文赛玑珠,勾沉碣石匡源流;宣教评章惊四座,敢牵骏马上高楼。”
  作品简介:诗词楹联集《婆枣树》是于长銮的第二部诗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作者就开始发表诗作,作品横跨半个世纪。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新诗·土语·海韵,第二章为古风·乐府·散韵,第三章为诗词·汉徘·长短韵,第四章为题对·撰联·自由韵,第五章为乡情·友情·诗情。张令萍为本书作序。
  作者简介:于长銮,无棣县信阳乡于家村人,1937年生。曾任县政协常委、文史办公室主任,是“张镈纪念馆”、“李山美术馆”名誉馆长,曾任无棣县诗词学会会长,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会员、齐鲁书画协会会员、省先进文史工作者。作品传略入选《世界书画铭录》、《中国世纪专家》等。出版文学专著《棠棣赋》、《柽柳赋》、《黄金海岸》等。撰唐枣树、海丰塔、碣石山等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