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文字 让我国文字记载历史提前八百年
文章字数:791


  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传承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早在七八千年前,先民们已经在此创造着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而且有了民族文化的文字密码。
  1992年1月2日上午,邹平市丁公村一村民在为考古队清洗“丁公遗址”出土陶片时,发现一块刻有文字的大陶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丁公陶文”。“丁公陶文”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晚期使用的文字,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距今4200年至4100年之间。刻写文字的陶片是山东龙山文化常见的大平底盆之底部残片,同一灰坑内的其他遗物也全部属于龙山文化,“丁公陶文”属龙山文化无疑。由于是在山东省邹平市丁公村出土,故名为“丁公陶文”。“丁公陶文”是所出土上古陶文中单一陶片上出现字数最多的陶片,与其他地方出土的陶文上仅有一、两个字符相比是个很大的发现。这些图形刻文笔画流畅,多为连笔,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出现的陶文主要为象形字,带有明显的图画性质,在构字法上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但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和文字画阶段,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
  邹平境内丁公陶文的发现,位居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被考古界和历史学家界定为: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陶书文字符号,比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早800多年,是汉字之鼻祖。鉴于丁公遗址和丁公陶文的巨大历史意义,遗址在1984年被公布为邹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确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工作站。2001年6月,丁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最高级别。
  丁公陶文的发现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滨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滨州市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未来,滨州市有望在保护和传承古代文明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创新,实现更加全面和高质量的发展。
  (科普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