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翠:寻香
文章字数:1,942




  晚报记者 陈雯雯 /文
        张宁 张斌/图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四雅”,即斗香、品茗、插花、挂画,而“香文化”更是位列“四雅”之首。香文化,不仅仅是指宗教与祭祀场所使用的香,更是以呼吸去享受“芳香清扬之气”,从而倡导一种修身养性、舒缓情志的高品质健康生活。
  讲起自己与手工制香的渊源,刘翠翠总会想起那个令她记忆犹新的午后:她跟随着家中长辈学习制作简单的土香,山中草木的自然香气经过水、中药粉与香泥的交融,散发的独特香气让她至今难忘……这是刘翠翠接触到手工制香的开始,从那时起,刘翠翠就对香气有了特别的情愫,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香”的种子。
  刘翠翠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山东航空学院工作,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逐渐掌握了传统制香技艺操作流程,并且潜心于各类香药及其制品的钻研。这既是儿时兴趣的驱动,也为之后刘翠翠进入传统手工制香行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刘翠翠厚积薄发:2021年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通过第六批市级香品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同年获得“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和“非遗工坊”等称号。直至今天,刘翠翠依旧在不断打磨技艺,力求将传统手工制香技艺推向全省和全国各地。
  在长期的香文化研究中,刘翠翠发现传统制法的香牌,具有易开裂、易变性、不耐摔、无法包浆、难以香气持久等缺点,于是,她决定做一款不开裂、不变性、不怕摔、可包浆、可传承的香牌。她用精湛的工艺把香牌加工的质优、且不失美感。并且始终不停止创新的步伐,开发一代又一代的精品原创香牌,且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在中国手艺网平台公布的80位非遗手艺人目录中,“古法手工香牌”作为滨州唯一非遗项目手艺作品成功上榜。
  悠久的制香文化,在现代的都市里却逐渐淡化,成为一门遥远的记忆。幸运的是,仍然有一群制香人,专注于技艺,坚守着情怀,只为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把手艺与文化传承下去。虽然国家从政策上对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但是实际的发展效果确不尽人意。刘翠翠介绍:“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项目缺乏新意,并且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到‘政用产学研’这一政策的关键。‘非遗教育’将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发挥非遗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和高校学生传承的积极作用。”刘翠翠作为一名教师,致力于搭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2024年她先后走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鲁北技师学院成立制香技艺非遗工坊,组织非遗技能教学、学生创赛、原创作品设计和项目提升等;与山东女子学院建立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项目;走进滨州实验学院南校区建立非遗制香项目研学基地,帮带中小学老师教学和传统文化研学活动;并与助残机构和社区开设公益讲座和技能培训,将项目与技能、培训和实践相结合,响应国家有关“政用产学研”政策和号召,使项目真正落地于社会,扎根于实践。
  近些年,伴随着文创与文旅事业的飞速发展,刘翠翠将区域内的文化——滨州文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杜受田文化等引入到制香中来,运用“非遗+新场景”融合创新,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香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传播以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刘翠翠带领不同专业学生组建团队并指导创业, 2022年入驻山东航空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赛事且成果显著:人社局“创梦滨州·星耀未来”第二届滨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组优秀奖,滨州唯一一支队伍获奖;2024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家二等奖三项及省级一项,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大学生再就业范围。
  2023年刘翠翠参加滨州市首届“妇女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2024年初又获得市级三八红旗手和市级技术能手称号,在此基础上刘翠翠再接再厉,将非遗制香项目开设中小学、职业高校课堂,指导鲁北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制香技能,非遗制香文化下乡多场次;在市中社区成立非遗所,为宝妈提供技能培训和帮扶灵活就业;与彭李街道润邦如康家园残疾人群体签约公益技能培训,两年来多次给不同群体女性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技能培训,谱写出企业与人民双赢的新篇章。
  将传统技艺制品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必然离不开设计人才,刘翠翠的非遗项目在外观设计上以高校为背景,成立了文创设计小组,美学设计、浮雕感突出,产品美观性更上一层楼,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刘翠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使技艺更加成熟。2023年来主持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6项,2018年获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2年来主持有关香文化高校课题2项、发表论文3篇。
  刘翠翠坚持将本土独特的人文文化与非遗文化,结合在香气氤氲,明德惟馨中勾勒出非遗制香的“匠心筑遗,薪火‘香’传”的初心,让更多的现代人传承非遗香文化,寻找中华民族精、气、神,让中国人的生活香起来,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