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向“新”求“质”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文章字数:1,279




  晚报记者 裴成龙 通讯员 王杰 杨宝勇 宗伟朋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我市锚定主要海洋产业,紧盯重点涉海项目,挖存量、扩增量,双管齐下、共同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眼下,在位于沾化区滨海镇的渤海水产育苗(山东)有限公司,培育的科海1号南美白对虾虾苗即将投入市场,该品种抗病性好,生长速度适中,深受养殖户欢迎。渤海水产育苗(山东)有限公司沾化分公司副经理王金林告诉记者:“种虾2.4万对在我厂里,大约能出14、5个亿(尾),(科海一号)抗性好,产量高,抗盐性也好,今年预计营业额3000多万(元)。”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沿海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南苗北育”工程,深化“繁育推”养殖模式,加快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利用“小虾苗”撬动“大产业”,“传统养殖”变身“现代渔业”;利用“小盐粒”转动“大发展”,推动盐业技术升级,“万亩盐田”变身“海上盐仓”,逐步形成了“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绿色发展模式。沾化区滨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崔喆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整合‘风、光、渔、溴、盐’资源,推动海盐、渔业、绿电等多产业共生、共利、共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擦亮‘中国渔盐之乡’特色名片”。
  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速崛起。在无棣县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很多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纯度水,为解决园区企业淡水资源紧张等问题,无棣县依托地理优势“向海洋要水”,投资建设了山东鲁北碧水源日产1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可满足园区60%企业的生产用水需求,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总治水成本三千多万元。山东金海钛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世光介绍:“我们企业原来用水都是采用的地表水和自来水,从碧水源投产之后,现在每天给我们供水的话大概是16000方左右,占我们生产用水的50%以上。”
  海水变身为化工行业紧缺的“工业血液”,同时将海水淡化后提取出的浓盐水进行提溴制盐,实现海水资源的梯级综合利用。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凯说:“既提高了溴素产量,还提升了制盐的品质,可以达到零排放的目的,我们也是咱们园区循环示范经济这个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一期项目年产能达1800万吨,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创造再生水源超5000万立方米,为工业生产补足“水分”。“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这个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相当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超大型的水库,这有利于我们园区下一步引进大项目大产业,提供了最优势的保障”,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云水谈到项目建设时对记者说。
  据了解,我市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一应俱全,涉海经营主体1620家,建成了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以海洋化工、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为主导,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生物医药多点突破的良好发展格局。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郑同忠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紧盯85个重点涉海项目,加大海洋经济产业链招商力度,深入开展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调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