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购书小记
文章字数:1,584
  李哲
  前段时间,妻子答题获得了一张五百元购书券。周末歇班,我俩便驱车赶往市里,买书。
  买书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尤其是逛书店。万达商场里的西西弗斯书店,济南泉城路上的新华书店,凡是经过,必会驻足,哪怕只翻上几页,看上几句话,心底里也是开心的。但我极少在书店买书,一则比起网购,价格高出不少,二则不方便携带。大学时期,日子常常是捉襟见肘,却又渴望读书,不得已只好买些盗版书,人人皆知其质量不好,且常有错别字,可哪个买盗版书的人会在乎这些,便宜才是首位。
  工作后,经济独立,闲适的时间反而又成了奢侈之事,于是对于选书、买书更加苛刻,追求阅读体验,正版书就成了硬性要求,可在书店不买书的习惯仍旧没有改掉,而此行绝对是我第一次在书店中大快朵颐地购买。过了黄河大桥,右拐,满覆风尘的老城静卧在无数平房之间,隔着很远,我就看到了书店的蓝色牌子,上浅下深,这是被阳光灼烧的痕迹。
  正巧一辆白色厢货车挡住了整个门口,我俩在缝隙中侧身,推门而入,眼前景象颠覆了自己关于书店的一切认知,惊诧万分之余,陶潜的《桃花源记》跃上心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颇为应景。穿过一条深邃的水泥长廊是一间黑压压的大仓库,昏暗笼罩着我俩和一切的书,仓库最深处敞着一扇大门,耀眼的阳光反射进来让我感知到仓库的纵深,也淡化了对于陌生与黑暗的恐惧。
  一排排高低不一的书架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与图书馆有几分相似,而铺在小平台上的大多是教辅资料,从绘本到高考,涵盖着漫长的学业生涯。妻子打听到文学著作的方位,在一个角落,不大的地方,我先转了一圈又折回来时,妻子已经挑选好了一本《哈利波特》。此处书籍大多是近些年的热销书,所以与家中书架上的多有重复,如《人生》《围城》《我们仨》《苏菲的世界》《活着》《平凡的世界》《第七天》《边城》等,然后我只能找一些没有的书,如《红岩》《妞妞》。其实无需刻意挑选,凡是名家之作统统拿上也不足二十本,结账时又补了几块钱,可谓收获满满。
  逛完时已到饭点,妻子提议就近去吃那家螺蛳粉。白蜡树下,微风习习,阳光星星点点地映照在饭桌上,我好奇地问道,“咱俩上次在这儿吃,好像也是这么个天气。”“当时准备结婚,我来做头发啊。”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原来是去年秋天的事,一转眼就已经步入了婚姻,而从相识算起也有三年多了。
  时光唏嘘,不忍细想。一上午,我见到那些熟识书目宛如故友相逢,而他们更如同一味药引子,治愈着因时间漫长和生活琐碎导致的失忆症,而此行不正是一场追忆之旅吗?
  《第七天》,大二时,鲁老师借阅于我,一周读完后又归还于他,我们因文学相识,联系保持至今,而他如今是文学院副院长。《活着》,大四暑假所读,当时在济南兼职语文教师,闲暇之余便翻翻书,一个假期看了二十余本,至今受益无穷。《人生》,这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书目,当初报选题时有些仓促,我正对着书架发呆,恰巧瞅见此书便下了决定,然后才得以稍稍窥探了一眼路遥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在天津读研时所读。我一直想了解西方哲学史,而那些大厚本晦涩难懂,常翻阅许久后仍不知所云。作为哲学启蒙首选书目,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以父女对话的方式将冗杂难辨的哲学史娓娓道来,精彩万分。一连半月,每日晚饭后,我都会抱着它走进校园里无人的教室中,吹着空调,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哲学海洋之中,畅意翱翔,又如面对一桌山珍海味的盛宴,大快朵颐,而在那之后,我再未碰到使我如此痴迷的书。
  凡读过的书皆是一段尘封的记忆,它们让我感受到思想的变化、生命体验的真实,以及一丝游离在书之外、生活之中的灵动感,像是一缕风,又像是一泓清泉。日子若与书交织在一起,就会变得轻盈、舒适、温馨。人若与书交织在一起,就会变得有趣、生动、洒脱。这个普通的周末因购书而被我铭记于生命之中,我何尝不希望更多的日子被记住,而读书便是最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