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
闲情寄趣
文章字数:1,262
  
  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 张凤娟

  闲,《说文解字》云:“闲,隙也。从门,中见月。”金文,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这样看来,这个字形真是极妙,原来“闲”就是月光照进门里。中华民族是爱月的民族,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这闲时的风月里自然少不了月的影子。你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闲哉,闲哉!诗人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之相伴。这澄澈的心灵与月亮悠然地相会,恐只有“诗佛”王维妙手可得之。你看——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句出自杜甫《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但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淳朴的农村生活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光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而此刻明月高悬,古风犹存的乡村笼罩在一片静谧的朦胧中。无时乎?随时。如许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自是人生快意之事。这份难得的家国情怀唯有陆放翁可畅意呼之。
  佳作天成,“闲”在月色下尽得风流。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这是清代的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有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也。在我的寻常生活里,闲与不闲,无关月色,无关风雅,只要足够喜欢。
  周末,得闲,去赏花。初秋的花事里,最惹眼的便是桂花了。细碎的鹅黄,秀丽,优雅,悄然从枝头跌落;阳光四射,一簇簇金黄弥散在浓绿的枝叶间,浓郁的黄染香了整个天空。秋风一吹,树影轻疏,香气来势汹汹,跌宕多姿,给人措手不及的欢喜。还有肆意攀爬的五角星花,它恰好盛开,我正好路过,星星点点,没有多娇艳,却是我喜欢的模样。我望向公园里三五成群的人们,人们赏的岂止是这桂花味的秋色呢。生活,也许不是每天都灿烂,但我却始终坚信每一天都有小美好——这份寻常日子里闲情野趣,秋日可得,四季可得,日日皆可得。
  明窗净几,一瓯茶,可闲读。细读李渔的《闲情偶寄》,他养花草,为了时刻闻到花香,会费尽心机地制造各种“无意”的邂逅;他说赏梅时一定要带上赏梅的用具:如若去山上,需备帐篷、炉炭,用以取暖、温酒;在园中则可置几扇设有窗户的屏风,花在哪边,窗户就开向哪边。他在平凡之处找寻美,找寻快乐,全然忘却了生活在改朝易代的乱世中,把自己的深情活在了写书、排戏、造园、设计、烹饪中。我喜欢这份闲散恬淡——忘却俗世的散乱,让日子开得花儿朵朵,雅趣横生。
  闲情寄趣者古来有之。崇祯五年,一位名叫张岱的雅士,在大雪三日后的夜晚,拥毳衣炉火,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他孑然一人,红炉煮酒,小酌赏景,皆大欢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被贬黄州的苏轼“解衣欲睡”,日子颇是闲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颇有闲情;与友步于中庭,赏竹柏影,颇具闲致。原来,无论身处何地,有一颗闲逸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画境。
  梁实秋说: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而我说,忙时有序,闲时有趣,方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