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袁紫兰故居
文章字数:2,405


  邹平市梁邹实验初级中学 辛志坚
  早就想去参观神秘的袁紫兰故居,但一直未能成行。
  在一个秋日的下午,我和儿子驱车十几里,终于来到群山环抱的任家峪,参观袁紫兰故居。任家峪是一个小村,坐落在长白山的北坡,西边是著名的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山上生长着松树、柏树、槐树等树木,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西边的一道山岭,是著名的天门山。天门山的半山坡,大块的石头已经陷落,远看就像一扇敞开的大门。傍晚时,如果太阳正好从这个天门中照射过来,就会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天门夕照。可惜,日头 ——还早,太阳高挂蓝天,还不到“天门夕照”的时候。在任家峪的北面,是从鹤伴山流淌下来的潴龙河,溪流淙淙,清澈见底,白条鱼和鲫鱼在水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任家峪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山沟,村民们住在山沟东侧。勤劳的村民们在山坡上开垦了梯田,种植了很多果树:整齐的山楂列队欢迎,红红的柿子像喜庆的灯笼,高挂枝头。这里好像与世隔绝,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我们沿着山谷东侧的小路蜿蜒向南,不一会儿,一棵古老的槐树出现在我们面前,树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袁紫兰故居”,这正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故居的大门口朝西,在门口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桃红复含宿露,柳绿更带朝烟。高大的门楼飞檐翘角,青砖黑瓦,古色古香。在门前北侧,立着两方石碑,分别写着“邹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和“滨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口并没有售票员。
  我和儿子好奇地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堵高高的影壁墙,墙的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雕塑,一棵古老的柏树下,有两个老者在下棋,旁边的人或站或坐,紧张地观察着棋局的变化。影壁墙和西墙之间,是一条小胡同。沿着狭窄的胡同向北走,再向右转,便豁然开朗,是一个非常大的庭院。
  院子里生长着茂密的杨树和桐树,东西长约一百米,南北长约30米,北面有大约20间房屋,全都是青砖碧瓦,有几间已经倒塌。在院子中间,有一个高高的台子,有的地方已经坍塌,儿子问我:“爸爸,这个台子是干什么用的呀?”我也感到很疑惑。
  正在这时,突然听见有人喊:“你们是从哪里来呀?”我们循着声音往东一看,是一位老者,大约有八九十岁了,虽然瘦弱,但看起来身体依然硬朗。满头的白发,额头和嘴角有深深的皱纹,穿着蓝色的褂子、黑色的裤子,脚蹬一双黑色的圆头布鞋。“老大爷好,我们在城区居住,趁周末来看一下袁紫兰故居。”我连忙向老人回答道。“奥,这里原来是一个戏台,是演员演戏的地方。”原来老人听见了儿子的提问,主动作出了回答。我们有了免费导游。老人继续说,当时的袁家人请戏班子唱戏,本村和邻村的人都赶来看戏,里里外外,水泄不通,非常热闹。老人说,他今年80多岁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当时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只穿着单薄的秋衣秋裤,和敌人在山区打仗,他那个连的士兵大部分都牺牲了,但坚强地守住了阵地。当时他家里非常穷,老人复原之后,袁紫兰故居已经收归国有,政府就让老人居住在这里,后来老人的父母先后去世,这里就成了他的家。
  现在的这20多间北屋,大部分已经破败,没有人居住,但有三间已经翻修,老人领着我们来到翻修的三间北屋。门上也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室有山林乐,人间天地春。字体和大门上的字一样,笔力浑厚,挺拔雄劲。儿子问老人:“老爷爷,这字是你写的吗?”老人微笑着点头,并说这是颜体字。走进屋内,在房屋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旁各一把太师椅,桌椅的后方是长条木板,木板上方是一张复印的袁紫兰画像,画像上的袁紫兰坐在一把椅子上,目光慈祥,身穿长袍马褂。老人说,政府正在集资修复故居,资金还没有到位,目前只修了门楼和这三间房屋。所以,现在来参观,并不收门票。在画像旁边下面,有介绍袁紫兰和故居来历的内容。儿子在一旁小声地读着。原来,袁紫兰是邹平焦桥人,袁氏家族在清朝时世代为官,发展到第十一世袁紫兰时,袁家人财两旺,成为名门望族。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中原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就是说的当时全国最富的三大家族。袁紫兰晚年回到老家,在风景优美的南部山区修建了别墅。
  袁紫兰以孝顺父母、兄友弟恭而著称乡里。成年后,按例授中书之职,由于工作出色、能力突出,被外放为广西柳州知府。柳州属于瑶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山中的土司们拥有自己的武装队伍,经常进行争斗仇杀。袁紫兰实地考察后,对当地弊政进行了改革,免除徭役并为土司们划定疆域,土司们大为感动。后来,袁紫兰又到陕西任职。时逢大旱,饿死者无数,袁紫兰慨然开仓放粮,饥民得以生存。后来,袁紫兰因脚病告老还乡。回家后,袁紫兰体恤相邻,造福家乡人民。1730年,焦桥发大水,他建议以工代赈,此举救人无数。1734年袁紫兰病逝,享年六十四岁。看了关于袁紫兰的介绍,儿子连连点头:“真厉害,真是好官。”老人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像袁紫兰一样,为国家和家乡多做贡献。
  从三间北屋出来,往东走,是几间高高的东房,两边的窗户是木制的,镂空的窗棂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花草图案,古朴典雅。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门洞,有十几层台阶,一路上坡。出了门洞,又是一个别致的小院子,东西南北都有房屋。老人说,当时的袁紫兰就住在这个院子。现在,是他和老伴居住的地方。
  在房子的南面是厨房,有一位老太太正在做饭。面容和蔼可亲,虽然年龄很大了,但面色红润,行动自如,这就是老人的妻子了。他们只有一个女儿,已经退休,在外地居住。老太太看我们的时候,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还对我们说:“这爷俩长得可真像啊。”我们都呵呵地笑了起来。
  两位老人住在三间东房,他请我们到里边坐一坐。东墙上有一个相框,里面有老人参加抗美援朝时的照片,英俊帅气。一个小小的书桌上,放着笔墨纸砚,还有颜真卿的字帖和关于袁紫兰的书籍。
  天色已晚,我们和两位老人告别,老人把我们送到大门口。
  这时,我们向西望去,夕阳刚好落在天门山的石门之中,晚霞映红了天空,天门山的花草树木都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夕阳也照在大门的飞檐翘角上,照着两位老人慈祥的脸庞,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