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义的黄河文化精神
文章字数:2,341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文化,黄河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品格和科学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沉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使其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以博大的气势、宽广的心胸,融汇外来,吞吐万有,和谐共生,互通有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不断演绎着旺盛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的不竭“黄河谣”。

  晚报记者 孙洪师 通讯员 舒 娜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理社会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诞生于黄河流域,主导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宽厚大度、豁达坦诚的品格格外鲜明。
  孔子“君子义以为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子杀彘”“鸡黍之约”“管鲍之交”等动人事迹,塑造形成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崇德尚义的道德操守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黄河流域的滨州这片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尚义的名人志士,他们以自己的为人处世切实地发挥着引导作用,并以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世。
  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廉士、思想家陈仲子曾隐居在邹平市临池镇,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的后裔,他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态度,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齐王、楚王都请他去做高官,他坚辞不受,安稳于浇园种菜,有著作《於陵子》传于后世。
  陈仲子赞赏古代圣贤义士,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以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主张洁身自好,修身自立,提醒人们不要为世俗所惑,他抨击王公贵族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谋位篡权、鱼肉百姓,具有非常现实的警世作用。
  在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街,世传为秦王嬴政臣子茅焦隐居所在,后人在上面建有祠堂祭祀。
  茅焦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事迹首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历代志书皆有涉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背)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汉刘向《说苑·正谏》记载,秦始皇母后私通嫪毐,始皇将毐车裂,迁母于萯阳宫。“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死者已二十七人。”但茅焦仍“解衣伏质”,冒死上谏,始皇终悟,接回母亲。《说苑》还进一步记载到,赵姬十分感谢茅焦,说:“安定秦国政坛,使我们母子团聚,都是茅先生的功劳啊!”
  作为一个世外高人,茅焦以天下大义为重,劝谏秦王迎回生母,以身表率天下,为秦国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茅焦犯颜直谏典故在《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均有记载,历代文人骚客也多有传颂佳作。乾隆就有一首《御制咏史诗》:“战国多说客,秦汉风尚存。茅焦感始皇,邹阳悟长君”,成为后世忠臣冒死直谏的典范。
  汉代千乘人董永,也就是现在的博兴县人,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董永自小勤劳肯干,对父亲更是百依百顺,极尽孝道,特别是在父亲病后,不惜倾家荡产为父求医问药,以致在父亲病故后,连副棺材也置办不起,他卖身求棺以安葬父亲,闻名于天下,被后人称为二十四孝之一。
  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里,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此后,几乎历代都有以董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久而久之,董永由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以董永故事演义而成的神话《天仙配》,已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任昉,博兴人,历经宋齐梁三朝十多个皇帝,才名为天下人推崇,名列竟陵八友,文章直追建安八子,被称为“任笔”,很多大臣的奏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任昉早年追随萧子良,二人渊源颇深。齐武帝去世后,权臣萧鸾矫诏拥立萧昭业夺取帝位,萧子良因而遭到禁锢。任昉作为萧子良的文友,对于这次宫廷政变,借父丧写《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明确表示不与萧鸾合作的态度。萧子良去世后,任昉写下了《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盛赞萧子良的美德,并要求萧鸾破除不准立碑的戒令,为萧子良立碑,传扬其功绩。
  任昉还是一个大孝子,在父母生病期间,他从不脱掉外衣睡觉,父母的汤药,一定要亲自尝尝冷热,父母去世后,更是严守孝期三年。
  无棣人李愚历经晚唐、后梁、后唐三朝,以清廉、耿直、文学闻名,少年时代的他就志向高远。因为唐朝末年政局动荡,避难家乡渤海闲居。923年,李存勖建后唐,李愚被召入京城,加封为翰林学士,931年,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成为宰相。
  尽管身居高位,但李愚生活十分俭朴,从来不治家产,被封为宰相后,仍然借住在馆驿中。有一次,李愚得病,后唐明宗皇帝派宦官前去探视问候,见到他只有破败的毯子和旧席子,四壁空空,回去后如实汇报了所见。唐明宗听了很感动,说:“宰相的薪俸不少了,而他竟然如此贫困,可见是个清官。”下诏赏赐了李愚一些生活用品。
  鉴于历史上的书籍辗转传抄,错误太多,为正本清源,李愚第一个倡导雕版印刷典籍,为普及中华文化和保护中华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范仲淹自小胸怀天下,以天下黎民为挂怀,自颂其志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关于他的事迹,广为人知,这里就不赘述了。
  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的崇德尚义,助力中国人信守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