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
文章字数:1,700



  邹平市黛溪中学 李娜
  冬日,寒风刺骨,穿着厚实的羽绒服依然觉得冷。一身疲惫回家,远远地望见家里的灯亮起,心中是暖的。
  幼时,家里有盏油灯,外面套个锃亮的玻璃罩。昏黄的灯下,勤劳的母亲,精心地准备着一家人的饭菜,炉上的锅里炖着白菜,嫩嫩的豆腐有节奏地颤着,亮亮的粉条很让人有食欲。热气氤氲,菜香钻入鼻孔,心急的我不等菜熟,便喜欢用筷子挑几根粉条放嘴里,再来块豆腐尝尝,美其名曰“试吃”。“热,小心烫着,慢些吃!”母亲善意地提醒我。我一边应着,一边往嘴里塞,嘴都烫歪了,母亲哭笑不得。饭后,母亲喜欢安静地做些针线活,日子就这样穿行在一针一线里。那时家中有台“小蜜蜂”牌缝纫机。隔段时间母亲总会买些布料为我们添新衣,有时我心痒,便央求母亲教我。这是个技术活,必须两脚一起有节奏地上下踩踏。而我,不一会儿便两脚交替进行,这样的后果是机子缠线,母亲便细心地整理好,从未怨过我,几次三番,我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便也主动放弃。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最大的趣事便是读书。饭后,我们姐弟俩在灯下手捧书本,读读背背,倒也快乐。母亲怕灯暗伤眼,干脆点上两盏,对于学习这事,她是从来不马虎的,这样的时光大约一年的时间。我读二年级,爸爸便同村里人商议,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建新学校,顺电。希望村里孩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说干就干,在爸爸没日没夜的付出中,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学校很快建成,我们便从村里那处遗留的地主大宅院的私塾搬出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无比兴奋。接着,村里通上了电,家家户户欢呼雀跃。后来,老师们商量,都是自村的娃,离家近,上晚自习。话一出,我们没一个缺席的。自此,我们不必在昏黄的油灯下学习,明亮的教室里,写写作业,读读自己喜欢的连环画,背背美丽的古诗词,是人生一大快事。校园里也是灯火通明。课间,男生玩玩玻璃球、折折四角或飞机,女生扔扔沙包或玩玩丢手绢的游戏,小小的十分钟,我们是闲不住的。
  办公室门口有口老钟,钟声便是命令,我们便一窝蜂似的涌进教室,而后是一阵骚动,然后便是书声。后来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静心养性,老师便决定上一节自习课教我们练字。语文老师是本村的,姓樊,写一手漂亮的字。他喜欢现场发挥,上面尽是对我们的褒奖和鼓励之词,我们便挤在他身后,抢着索要。父母很支持这项工作,隔天,便给我买了纸和笔。起初是印着写,再后来是临摹,他先教我们握笔的姿势,再教我们起笔、顿笔、运笔、收笔。虽然只是学点皮毛,但他总表扬我,因此我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里,教室里飘满了油墨香。
  再后来,离开家乡到滨州读书,一百多里的路不长,但我却常念家。两三周,便乘公交回家一次,每每回到家,远远地望见亮着的灯光,我内心就有了归属,倍感温暖。我的到来总让爸妈欣慰,他们不会疼惜那几个路费。“你自小没离开过家,想家咱就回,别委屈自己,心里不踏实,书也读不好。”母亲常这样讲,父亲很是赞同。每次他都会穿梭于灶台间,亲自掌勺,做我们喜欢吃的饭菜,做他最拿手的酸辣鲅鱼。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片刻的欢愉。饭菜香气四溢,煮好的小米粥金黄灿然,那是何等惬意。有了电,夏日便也多了几分情趣。屋内闷热,风扇日复一日地不停歇,父亲便将饭桌搬至小院,小院灯火通明,父亲开始做最拿手的凉面。我们姐弟俩剥好蒜,洗净捣成蒜泥。舀几小勺麻汁,加少许的凉开水搅匀再倒入陈醋做好料汁。母亲则去门外的椿芽林掐少许的鲜嫩芽尖儿,在开水里沏一下,然后切成碎末。再去门前的园子里摘几根鲜嫩的黄瓜,洗净去皮,切成均匀的细丝,后从腌缸里捞一两根胡萝卜,切丝,剁碎。单吃,有些单调,父亲喜欢用红椒炝锅,爆炒茄子。而后则极细致用心地煮面条。待煮好后,放进凉好的水中,依个人口味加料,炎炎夏日,丝丝凉意沁人心脾,至今忆及,依然回味无穷!
  而今,乡村规划,家家户户用上各式各样的灯,灯下,大人孩子盯着手机刷着抖音或追追剧,屋内安安静静,少了许多烟火气和欢笑声。马路两旁也立满了各色的灯,古典式的、现代式的,用电的、太阳能光伏板的,无不彰显着现代文明,时代进步了,但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远了。只愿万家灯火,墨香飘溢,书声朗朗,人间遍地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