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兼收并蓄的大文化
文章字数:2,548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文化,黄河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品格和科学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沉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使其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以博大的气势、宽广的心胸,融汇外来,吞吐万有,和谐共生,互通有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不断演绎着旺盛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的不竭“黄河谣”。
  □晚报记者 孙洪师
  黄河流域自古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使黄河文化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文化与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游牧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交流交融。唐代,黄河文化在对印度、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多种文化进行融合中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黄河文化在其发展中自始至终以博大胸襟包容万有、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滨州更是黄河文化兼收并蓄特质的生动体现和缩影见证。
  滨州底蕴深厚,文脉流长,地形多样,地貌丰富,境内既有浩淼的渤海,又有奔腾的黄河,既有峻岭巍峨的泰山副岳,又有沃野千里的辽阔,还是齐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文化遍布大河南北,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交融,海洋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落地生根,使得滨州既有渤海开阔的奔放,又具有黄河连绵的承接,黄河文化令其焕发勃勃生机,海洋文化令其勇于接纳各种先进思想,孙子兵家文化令其纵横捭阖,吕剧戏曲文化令其诚待八方……各种文化在这里海纳百川融会贯通,迸发出了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是黄河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的具体展现,更为滨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文化自信。
  在黄河流经的滨州地域,孙子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更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滨州最深层的内核,绘制了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基因图谱,成为滨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世界级名片。
  孙子文化既充满齐文化积极进取、注重实用理性的精神,又不乏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老子学说、南方文化的渗透,其本身就是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诞生于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主导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孙子兵法》整部书中,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仁爱、民本、法先王、诚信、慎战、义战等思想,无不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
  齐文化渊源于山东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经过长期的互相碰撞、交流、濡化,至姜太公尚封齐建国,终于整合成一种新型文化,即齐文化。齐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东夷文化、齐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齐地宗教与民俗、齐经学等等。
  “因其俗,简其礼”是齐文化较为突出的特点,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先贤智慧铸造了滨州人敢为人先、革新进步的灵魂与基因,植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黄河力量,产生出最具文化自信心、最具精神支撑力、最具城市归属感的黄河文化滨州自信,催生着“品质滨州建设”的文化品牌。
  作为全世界惟一的悬河,黄河水的吞噬和泥沙的淤积,让滨州的几座古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沙之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和念想,这不失为一种见证“沧海桑田”的别样黄河故事。
  就拿蒲湖风景区来说,地上有登高观澜的黄河楼,又有几人知道,湖面之下埋藏着一座近千年的蒲台古城。蒲台老县城变身蒲湖的过程,就是一部生动的人民治黄史,而距此不远的黄河南岸打渔张引黄闸,则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除了独特的黄河景致,吸引人的还应该有动人的故事和历史。
  面对着频发的黄河水灾,沿黄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孕育了黄河文化中勇敢坚忍、不屈不挠的品格内涵,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则体现了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黑龙的故事”“白龙湾的故事”等广泛流传于滨州黄河流域的治水传说,则是这种精神的地域体现。人民治黄更是从滨州起步,建立了最早的人民河务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沿黄兴建了一批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并很好利用的重大突破,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范例”。
  吕剧,山东的代表剧种,该曲种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又被称为化装扬琴、琴戏,内容主要表现鲁北地区的风俗民情,语言淳朴生动,地方语言浓重,唱腔优美悦耳,淳朴无华,曲调朴实浑厚,委婉柔美,深得民间喜爱。
  吕剧的产生,和黄河息息相关,而吕剧文化更是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容。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一带决口,黄河水夺取了大清河的河道,在滨州地域入海。之后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导致滨州沿黄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进行乞讨要饭的难民逐渐增多,“唱曲”成为一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吕剧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滨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孕育的“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始终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维护统一的精神支撑,华夏儿女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素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博大情怀。
  面对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热血的滨州人民创建了渤海革命老区。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渤海区涌现出了“一马三司令”、“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三天大的刘氏婴儿烈士”等一大批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留下大量革命遗址遗迹。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打响“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品牌,彰显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红色文化宝库。
  进入新时代,滨州更是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凸现黄河元素、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展现“城市亲近黄河、黄河融入城市”的特色魅力,坚定优秀文化自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在9600平方公里的滨州大地上继续演绎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非凡奇迹。